|
||||
|
||||
□通讯员张艳军袁建国周柳 石首市绣林街道办事处太平坊社区成立于2003年6月,地处石首市城区南郊,版土面积3.5平方公里,现有住户4949户,常住人口24550人,流动人口4000余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9人中,党员9人,大专以上学历4人,平均年龄38岁。太平坊社区党委下设2个党支部,现有党员219名。2019年6月被石首市委表彰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9月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科普惠民社区”,2020年6月被石首市文明办评为“2017-2019石首市文明社区”,社区党委2021年3月被中共荆州市委组织部、中共荆州市委直属机关工委表彰 为“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服务群众先进组织”,今年“七一”前夕再次被石首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强化责任意识,促进党组织和社区工作发展 社区党委成立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社区工作责任制,与各支部签订社区工作责任书,明确了相关班子成员、2个支部的党建目标任务,并实行年度奖惩考核。 在班子内部,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分工责任制,形成了党委书记负总责,班子成员具体配合的社区基层党建格局。 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各党支部严格遵守上级党组织要求,坚持“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学习制度,每月10日召开“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等活动。 今年5月的主题党日活动,社区党委组织党员集中观看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学习了《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委书记张清军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要求全体党员牢记初心使命,把“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廉洁从业,勤政为民,筑牢了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 严格执行党员发展程序,规范党员管理 社区党委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宁缺勿滥”的原则发展新党员,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质量,为党组织输入新鲜的血液。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按照“工作不留空白、教育不断跟进、党性得到增强、作用有效发挥”要求,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利用互联网QQ、微信等工具保持与外地党员的交流沟通,随时随地关心其思想、工作情况。对失联党员进行多方面、多渠道走访寻找,去年重新联系上的党员有25人,今年还将继续此项工作,让每一位党员都找到组织,感受到组织的关心。 践行“2.5工作法”,快速解决民生诉求 2020年农历新年到来之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号角全面吹响。 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联合共驻共建单位、下沉社区在职党员,建立了疫情防控战地临时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先锋岗。迅速组织全体社区工作人员到岗到位,对辖区6个居民小组进行了地毯式的宣传和摸排,严格将从武汉、广州等外地返回石首的人员信息逐一进行了摸底和登记,完成了2227名返乡人员的登记工作,做到了应登尽登,不漏一人。同时,做好社区居民居家留观、卡点设置及值守、防控知识宣传等相关疫情管控工作,辖区内居民自我防控意识明显增强,疫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在道路封闭期间,社区紧急与好爱家超市、湘鄂农贸城、液化气站和仁和堂药店对接,订购储备了大量生活物资和药品,率先在全市启动了配送服务。深入推进“2.5工作法”,实现了居民“零投诉”。 科学防汛,全面做好长江防洪工作 2020年7月5日接上级防汛响应,全面启动防汛指挥连部全面部署。 面对汛情,社区党委切实发挥“顶梁柱”作用,迅速展开行动,广大党员奋战在一线,每天两个组,每组48人隔天轮班制,24小时值守,每天巡堤白天5次,晚上3次做好防范工作,确保了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力以赴,办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事 2020年,社区党委全民动员,积极投入,加大了日常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力度,彻底改变了支街小巷、房前屋后环境脏、乱、差的现象。 为居民修补了破损的水泥路、下水道、路灯,专项整治了沟渠、湖泊的杂草、白色垃圾,清淤、美化了1200米长的石狮渠,2400米长的一夜沟,3000米长的太平坊沟渠和显阳湖北岸。专项整治公共秩序,新增两处停车场,拆除乱搭乱建棚屋32户、面积1500米,妥善处理占道经营户28户,搬迁养猪场1户,清除散养家禽24户。结合厕改,做好病媒生物防治,社区摸排改造水冲式厕所128座,全部通过上级达标验收,还定期进行病媒生物消杀,防止疾病经“四害”传播流行,收到了显著成效。 创新方式,打造“爱心门铃”品牌 社区党委按照“一社一品”的工作思路,创建了“爱心门铃”服务工作品牌,在独居孤寡高龄老人、生活自理困难的残障人士家门口安装“爱心门铃”,在出现突发状况时,可呼叫周边500米之内、由社区包保干部、党员志愿者、“皂果树”志愿者、社区民警、社区医生等群体组成的包保工作专班上门服务,实现了有需求时按脖子悬挂的呼叫器,门外铃声响起,周边邻里拨打“爱心门铃”联系单上的号码,呼叫包保工作专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情况,进行闭环处置问题的模式。每3天门铃不响,包保工作专班也会上门进行访问,看是否需要帮助。 2020年11月14日,73岁独居老人刘克桂因下半身突发疼痛,于上午7时按响口袋里的门铃救助器。邻居刘青山听到门铃响,第一时间跑到隔壁,隔空问询老人情况,但无回应,他透过窗户,借助室内的余光,看见老人躺着动弹不得,立马打通联系卡上的电话,周龙超接到电话,第一时间联系了医护人员,破门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由于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爱心门铃虽小,但成为了联系困难户、残疾人、孤寡老人和有需要帮助、生活无法自理人员的一个桥梁,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凝聚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信心与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