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散文• “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有乐也有苦。”这是歌曲《好大一棵树》的歌词。 石首市团山寺镇有个村庄,过去名虎山头村,合村之后现在名为小新口村,村内的31组不只是有“好大一棵树”,而是有两棵百年以上的朴树。虽然岁月已是风霜满面,留下的却是七彩斑斓,辉映出奇妙画卷。风云变幻中溢满生活的苦甜,谱出团山人民绿色发展的精彩篇章。 朴树隶属于榆科,为落叶乔木。 当地人们喜欢把这两棵朴树分为一雌一雄。 粗壮些的朴树被人称为“雌朴”,位于村民谢光怀家的东南侧,清光绪年间在土地庙内长出,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树高目测有四、五层楼高。“雌朴”之壮要三人合抱才能实现。 精干些的被人称为“雄朴,”位于31组移民小区的街中。虽没有雌朴之壮,但屹立街中,离风景如画的六虎山﹙又名六湖山﹚只有不到1公里之距,慕名而来的游人,让“雌朴”变得有些落寞。 临近百年朴树时顾盼生辉。今年7月8月,我慕名两次去朝见了两棵朴树。 正当盛夏,小城石首酷暑难熬,六虎山却绿风荡漾,万木葱茏。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兴建的沟渠绕起伏绵延的六湖茶山蜿蜒而出。从团山寺镇治所在地出发沿着新修的公路,穿过六虎山生态园就到了小新口村31组,一个非常简朴的小集镇。 见到位于街中心的朴树,雍容大度,体态庞大,主干短粗,拔地而起,如堡垒镇地。 见过“雄朴”后,又往东南方向前行1公里左右就见到“雌朴”。它根深树大,冠如伞盖,庞大的树伞遮住了头上的太阳和山外的蓝天,被乡民膜拜为树神。 古树是一种文化的标志。 考古学家把地表一二米深,留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土壤叫“文化层”,扎根在“文化层”上的古树,其枝枝叶叶间都渗透着文化的汁液。 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粱衡认为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文字,如《史记》; □潘世雄 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等;第三种就是古树。 林学界认为100年以上的树为古树,500年以上的古树就是国宝了。 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就算它死去,埋于地下硅化为石为玉,仍然在用各种自然信息,为我们留存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朴树的历史十分悠久,至少有3000多年,最早源于《诗经·大雅·棫朴》云:“芃芃棫朴,薪之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文王用人有方,贤人众多,就像棫朴一样茂盛繁多。 朴树寓意着美好的希望。 在古代有一个很流行的成语:“前举后仆”,说的是古代中举的人走在前面,后面有仆人跟随。运用到园林之中就变成了“前榉后朴”,它的意思是榉树的树质坚硬常做栋梁之材,象征中举。 朴树树质次于榉树,但生长力顽强,树冠婆娑,枝繁叶茂,寓意家有仆人。 “前榉后朴”谐意金榜题名、连连高中,到了现代就演变成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坚信自己的选择一定是最好的。 这两棵参天朴树,一些人称之为“榔树,”其实这一叫法是不准确的。 经原市林业局的专家鉴定,许多人口中的这两棵“榔树”,真正名字应该是朴树。 这两种树﹙榔树,朴树﹚都能药用,可能这就是造成一些人榔朴不分的原由,只是朴树更接近于食用。 两棵朴树上只要细看现在仍留着当年人们剥树皮充饥留下的痕迹。 村民在树下自建了座非常简陋的土地庙,据村民介绍:庙树共存,有树就有庙。 现在一些人把这两颗百年古朴当成了心中的“神树。”碰到喜事、好事或郁闷等难解之事,有些村民会在树下焚香求福与避祸。经常有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在大考之前,到朴树之身去沾沾灵气。 我问,这样做真的灵验? 村民说:有求必应,求之不灵,谁会再求?土地庙屡毁屡修,总是有一定的道理。反正当地人信。 山不转水转,人会离去树还在。 这两棵朴树纪录了团山一个多世纪的沧桑。无论是朝代更替,人世变幻,还是自然界的寒来暑往,人事更迭,山崩地裂,都静静地收录在树的年轮里。 “为有牺牲多壮志。” 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团山寺籍的共产党员苏文贵、吴计洲、陈兴舟、王志卿、郑兴明、刘希卓、张邦贤、方守忠、卢鸿钧等人,领导人民,不屈不挠;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持久的斗志,为打败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些先烈将精神和风骨长存于人民的心中。 团山寺境内湖泊众多,新中国建立前是周边地区闻名的“水窝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团山人民开始狠抓水利基本建设。从1958年冬开始先后完成红旗渠、团山渠、黄古山渠、赤宜渠等纵横交错遍布团山的水利工程。除此,随处可见,用于排灌的大小电力灌溉站。水患变水利。 王万平是团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党委书记,任职时间长达15年之久。故去之前他与我是忘年之交,谈起在团山的工作业绩时:“我的心愿,要彻底解决团山涝灾造成的贫穷。” “水渠造福万家乐,百里清波两岸丰。”这是当今团山关于水的真实写照。 “林静鸟谈天,水清鱼读月。” 近年来,团山寺镇坚持“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绿色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举措,以“水田种鸭蛙稻、养稻虾,旱田种蔬菜,丘陵种果木,湖泊养清鱼”发展思路,形成五彩鸭蛙稻系列产品﹙紫米糍粑、紫米酒、缸豆、芥菜等﹚、石首市研学教育实践营地、古荡湖田园综合体、“秦克湖——六虎山”生态旅游长廊﹙过脉岭白鹭岛﹚等产品与平台。 湖北日报曾报道过团山的绿色胜景: “自2016年以来,先后接待九批次近600名外国专家学者和友人,就中部传统农区(石首)绿色发展探索面临的各类问题进一步深入研讨。在学习研究了团山寺镇绿色农业发展技术的同时,也给团山寺镇今后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助力团山寺镇打造成全球绿色农业示范中心。” 经过几代团山党政领导与人民的努力,初步绘就了“天蓝、地绿、水清、河畅”、“春有繁花似锦,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硕果累累,冬有踏雪寻梅”的“十八里”生态宜居画廊。 乡村振兴,既要物质形态,更要有文化之魂。 梁实秋曾在上世纪30年代,讥笑北平的暴发户是“树小墙新画不古”,嘲讽他们有“口袋”没“脑袋。是啊,当人们富起来后,如何实现精神上的富足?这是摆在社会各个层面的一个大问题。 晚清年间,湘鄂一带流传一种打鼓击钹的地方曲艺,俗称打丧鼓,跳丧鼓,后改名为跳三鼓。袁为寿(石首人,1883年-1947年)、郑家圣(藕池人,1880年-1948年)、张大春(原籍湖南省华容县人,1883年-1950年)等三个歌班的表演在石首、安乡一带别具一格,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这三人当时被群众称为跳三鼓“三鼎甲”。 团山原北河口村的村民赵植中是谱系郑家圣的第五代传承人,在他的努力与奔走下,成立了石首跳三鼓协会。后来,石首市群众艺术馆对跳三鼓进行省级、国家级的非遗项目申报,赵植中积极配合申报工作。2007年,跳三鼓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又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按团山人的说法就是“不仅要饱肚子,还要富脑子。”石首幸亏有团山的赵植中先生,用他痴迷一生的跳三鼓,为我们这块土地保存了一脉文化之魂。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葱翠古朴,大地之魂。“”是沧桑之树、人民之树、幸福之树。 漫步在“十八里画廊”,茶花烂漫,层林尽染,玉树琼枝,绿色团山尽收眼底。 返程回望罩着大地的朴树,好象是一团浓荫的绿云,记载团山的过去,彰显团山的现在,也将塑造一个未来的大美团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