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静平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引领。 秉承“天下为公”之理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成果指导实践 《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描绘了要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近代以来,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追求,力图建立大同社会,对理想的社会充满了坚定的追求。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党是没有任何个人利益的政党,是为了谋求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并且每个人都将得到自由发展的社会。这与大同思想的天下为公是高度契合的。所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先天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谋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在一百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并始终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迎来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找到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秉承“仁者爱人”的民本思想,以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直接体现,阐发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经过后世不断发展,中国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高效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赋予古代民本思想以新的内涵,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主张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江泽民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胡锦涛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生动的写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将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继续不懈奋斗。 秉承“自强不息”的理念,践行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华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孕育了中国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文化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党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前30年的艰苦探索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技术条件,为实现了中华民族持续走向繁荣富强打下了坚实基础。1978年12月,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尊重客观规律,发展生产,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经济高速增长。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对推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优势,把中国这艘巍巍巨轮驶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 (作者系荆州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