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5版:文学副刊

留心野菜的明代王爷

  □安频

  【前言】:留心可以度过荒年的野菜,刻图加文字,编成小图书册子,这种风气在明代甚为流行。像江苏高邮的王磐,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编了一本薄薄的《野菜谱》,里面收了五十二种野菜。这些野菜都是他看过、尝过、画过、写过的,编好了自己出钱找书商刻印。当时,靠自己掏钱去刻这样一本很边缘的书,几乎是无名利可图。然而他的这种情怀是感人的。

  早就知道《救荒本草》是朱橚著的,但一直没有买到,深以为憾。近来,湖北图书馆的一位友人告诉我,他在《四库全书》中找到了,他找出了电子版发到我的邮箱里。我打开电脑,打印了一份,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从而对明初可食用的野菜增加了一份了解。

  01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棣的胞弟。元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还在与各路军阀争战。同年十月八日,朱元璋的妻子为丈夫生下了第五个儿子,朱元璋按照“金木水火土”的起名方式,为此子取名为朱橚。

  朱元璋为了保持朱姓皇室的长久统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实行分封制。洪武三年封吴王,后来明太祖认为吴地乃国家财赋之地,不适宜建藩。洪武十一年改封为周王,十四年就藩开封。洪武二十二年冬,因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不久,朱元璋改变决定,留朱橚在首都,由世子朱有炖理藩事。洪武二十四年底,获准回到开封。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了,因其长子朱标早丧,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朱允炆为皇太孙时,就已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以及他们“拥重兵,多不法”的威胁,因此他一即位,就开始削藩。朱橚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朝廷遣李景隆突袭开封逮捕朱橚,把他贬为庶人,第二次徙云南。被贬云南的遭遇,使他品尝到生活之艰辛,体察到民情之多艰,这段经历对他编写《救荒本草》的影响很大。建文四年,朱橚被召到首都应天禁锢。同年,起兵叛乱的朱棣攻入应天,成功夺权自立为帝,是为成祖。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朱橚的爵位,加禄五千石,诏他返回原来的封地,献颂九章及佾舞。次年来朝,朱橚献上驺虞。成祖很高兴,宴赐甚厚。以汴梁有河患,将改封洛阳。朱橚言汴堤固,无重劳民力,乃止。永乐十八年十月,有人指控朱橚谋反,朱橚在次年二月被召到京城,成祖把这件事告诉他,朱橚“顿首谢死罪”,成祖不再追究。朱橚回到封国后,主动把自己的三护卫献还朝廷。仁宗继位后,加周王岁禄至二万石。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朱橚薨,谥号“定”。

  他的一生,是在被迁、被贬、被儿子背叛、被侄子打压、被兄弟怀疑的政治漩涡中度过的。政治上的颠簸沉浮,促使他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热爱的方剂学和植物学研究,籍此摆脱烦恼和痛苦,“楠好学,能词赋,尝作元官词百章,以国土夷旷,庶草蕃庑,考核其可佐饥馑者四百余种,绘图疏之,名《救荒本草》。”另外,虽遭贬毕竟贵为皇子“成祖入南京,复爵,加禄五千石”“仁宗即位,加岁禄二万石”,待遇优厚,这为他全身心地致力于学术研究,收集植物标本和药方、聘请学者、实际考察、刊印书籍等科研活动提供了经济基础。此后,他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为后世医学的发展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参考文献资料。

  02

  少年时的朱橚好学多材,有远大的抱负,常想着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传名后世。他到开封以后,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大力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减租减税、发放种子,做了帮助农民的好事。

  自幼聆听明太祖朱元璋的教诲,从而养成“知民之饥寒”“察民之勤苦”的品德。青年时期朱橚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洪武二十三年,他被流放到云南。在这期间,朱橚对民间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他组织本府的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洪武二十四年年底,朱橚回到开封。他深知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民众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开封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研究工作的骨干;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正如长史卞同序曰:“因念林林总总之民,不幸罹于旱涝,五谷不熟,则可以疗饥者,恐不止荑稗而已也。苟能知悉,而载诸方册,俾不得已而求食者,不惑甘苦于荼荠,取昌阳,弃鸟喙,因得以禅五谷之缺,则岂不为救荒之助哉?于是购田夫野老,得佳坼勾荫者四百余种,种植一圃躬自阅视,俟其滋长成熟,乃招画工绘之为图,仍疏其花食根干皮叶之可食者,汇此为书一帙,名曰《救荒本草》……”据对《救荒本草》中野生植物的地区分布统计表明,书中所载植物的产地和分布,以开封为主轴,北至太行山麓的辉县,南至桐柏山、南阳,西达伊洛二水、伏牛山、崤山、嵩山,远及陕西的华山、太白山。

  书中的几张图与著述的文字虽不起眼,可是一旦到了灾年,灾民就可以根据书中所引,轻而易举的找到可食用植物充饥,继而拯救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正是因为如此,自明清至现代,《救荒本草》都被奉为经典,受到了农业部门的大加重视。

  又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并将其栽种于园中,甚至亲自尝试其药性,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出色的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和参加者。尽管他在建文初再被流放到云南一次,但他从未间断有关方剂学和救荒植物的研究工作。

  《救荒本草》中的植物种类,是在原有《旧本草》基础上添加的,其品类共有两百多种。《救荒本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业用书,作者在书中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做出了极为全面的总结,是一部明代早期的集植物学、农学、医药等科学的综合性书籍。《救荒本草》共分为八卷,记载植物共四百一十四种,其种类共分为五大部分,包括草部两百四十五种、木部八十种、米谷二十种、果部二十三种,菜部四十六种。

  《救荒本草》是以开拓新领域见长。在我国封建社会各朝各代,大体上都是赋税繁重,灾害频繁,劳动人民生活很苦,常用草根树皮果腹。元代又加上民族压迫极其严重,到明初战乱刚停时,人民尚未得到休养生息,生活更苦,吃糠咽菜成为常事。劳动人民在长期食用野生植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性的知识,急待加以总结和提高。另一方面,我国自古药食同源,本草学的发展也为对野生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资料和方法。

  《救荒本草》不仅能够为灾民提供很多种可食用植物的信息,就连一些有毒不能食用的植物,书中也明确给出了合理的处理方法,继而将其转化成无毒可食用的食材。

  以书中所提有毒植物白屈菜为例,白屈菜为双子叶植物纲中的罂粟科,其外貌为主根圆锥状,茎部直立,高30-100厘米左右,多分枝,有白粉状附着物,具有白色细长柔毛。白屈菜药用价值丰富,具有止咳、利尿、解毒等功效。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是药三分毒”,白屈菜药用价值明显,却存在一定的毒素,一旦人体大量摄入该植物,就会产生恶心、头痛等副作用。针对于白屈菜的这一特性,《救荒本草》中提出了为白屈菜祛毒的方法。即将白屈菜置于沸水中,加入适量净土蒸煮,便可以去除其体内的有毒物质。

  03

  这么多种野菜中,我认识的却只有:刺蓟菜、山苋菜、白水荭苗、旋复花、酸浆草、夏枯草、鼠尾草、地榆、泽泻。其它的,既不认识,还没有听说过,譬如歪头菜、兔儿酸、鸡冠菜……

  《救荒本草》一图一文。图片额右上方是竖写的植物名称。解说文字多的话,还会漫溢到另一页。解说文字将采食经验汇总,说了该植物的产地、状貌、食用方法、解毒法及味道,十分严谨。

  比如金盏儿花,它的解说文字是:“人家园圃中多种。苗高四五寸,叶似初生莴苣,叶比莴苣叶,狭窄而厚抪(音/布)。茎生叶,茎端开金黄色盏子样花,其叶味。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去酸味,淘净,油盐调食。”

  后来的文人吴承恩估计是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在《西游记》李多处提及野菜,譬如:但见那:嫩焯黄花菜,酸蜱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烂煮马蓝头,白熝狗脚迹。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窝螺操帚荠。碎米荠,莴菜荠,几品青香又滑腻。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看麦娘,娇且佳;破破纳,不穿他;苦麻台下藩篱架。雀儿绵单,猢狲脚迹;油灼灼煎来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灯娥儿飞上板荞荞。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几般野菜一濩饭,樵子虔心为谢酬。”

  现代很多人喜欢吃炸的食物,那时的人亦如此。譬如夏谷草、石竹子、红花菜、萱草花炸熟、水浸,油盐调食,水落藜等晒干,炸熟,南芥菜生炸过,腌食,金银花、大蓼的花、望江南采花炸熟,油盐调食。

  蒸,譬如梨、桃未熟时,蒸熟食,地黄苗九蒸九曝,任意服食,章柳根薄切,以滚水浸二宿,捞出,与豆叶隔间入甑蒸,从午至亥,如无味,用豆依法蒸之亦可,天门冬掘根洗净,蒸过与蜜食之,毛女儿菜拌米面蒸食,泽漆蒸过晒干,做茶吃。

  煮,譬如白屈菜采叶和净土煮熟捞出,连土浸一宿,换水淘净,油盐调食,沙参、百合、老鸦蒜掘根洗极净,以水煮极熟食之,天门冬晒于煮熟,人蜜食,麦门冬采根,浸去邪味,去心煮食,苎根刮洗去皮,煮极熟。

  烧,譬如山药等。烫,如羊蹄苗捣子为米,以滚水烫三五次,下锅拌做食。

  熬,譬如苍耳子、山丝苗籽、荏籽用籽熬油,桑棋熟,熬成套,滩桑叶上,晒干,捣作饼收藏,酸枣实可酿酒可熬作烧酒饮。

  炒,譬如坝齿花、菊花炒花做茶。还有其它的一些加工方法,很丰富。那是明代传统烹调技术臻致完善的一种体现。04

  《救荒本草》在明代翻刻了几次,还有不少文人学者纷起仿效,形成了一个研究野生可食植物的流派。明代本草学家李时珍认为《救荒本草》“颇详明可据”。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不仅引用了其中的材料,而且还吸收了它描述植物的先进方法。明代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将《救荒本草》全文收载。清代重要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草木典”的许多图文也引自《救荒本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吴其濬在撰写《植物名实图考》这部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时,不但效法朱橚通过实际调查和收集实物的方法来取得第一手资料,而且直接引用了《救荒本草》中的大量图文。

  17世纪末,《救荒本草》传到了日本。它以其内容实用,记事适切,绘图精致的鲜明优点,博得日本学者的青睬和强烈关注。享保元年,江户中期的重要本草学家松岡恕(玄达成章,1668—1746),从《农政全书》中析出《救荒本草》,专门对之进行训点和日名考订,而后在京都、滕野九郎兵卫等地刊行,书名是《周宪王救荒本草》。全书14卷,目录一卷,收植物413种,宽政十一年,著名本草学家小野兰山(职博,1729—1810)得到了嘉靖四年版的《救荒本草》后,据之为蓝本对松岡本进行正误补遗,出了名为《校正救荒本草、救我野谱并同补遗》的第二版,收载植物种数为414种。天保十三年小野的孙子蕙畝(职孝,卒于1853年)写成平易简明的《救荒本草启蒙》14卷,共四册刊行。

  《救荒本草》的广为传播,引起了当时日本学者的巨大兴趣,不仅研究文献非常多、而且还出现一些类似的著作。如佐佐木朴庵天保年间的《救荒植物数十种》《救荒略》、馆饥的《荒年食粮志》等。除此之外,朱橚种植物于植物园以便观察记录的方法也给日本的本草学界及后来的植物学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岩崎常正见《救荒本草》在日本翻刻后,许多本草学家对其中植物存在不少疑问。他决心弄清楚这些问题,亲自到山野考察采集,几年工夫盆栽园培植物2000余种,根据实物把每种植物的形状临摹下来,编辑成书。他不但弄清楚了以往本草学家一直未明的一些问题,写成研究《救荒本草》很有成就的著作——《救荒本草通解》,而且还在此基础上持续努力,最终写成了当时植物学上最有价值,彩色图说2000余种植物的《本草图谱》。岩崎还于1828年创立了本草学会,把应用博物学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正如上野益三所说:“《救荒本草》对植物产地、特征、记载简洁,绘图准确,有《本草纲目》等书所无的内容,这无疑对本草学的博物学化有很大的影响。”

  结语:一位在老百姓眼中应该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皇家纨绔子弟,却通过自己的勤奋与执着,为后世子孙著下了经典的救荒之书,这是令人难以想象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藩王,朱橚为什么会偏爱这些救荒与草木方面的研究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朱橚是一个很有才华但想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一个人。他曾三次有“不轨”行为,除两次被贬往云南外,永乐十八年还曾因谋反被传讯。他编写刊行这本以“救荒”为宗旨的医药书籍,意在“救荒救民”,实际上是他博取民心的一种方法,是为其政治目服务的。二,通过“立言”或者做好事让自己的名字流传后世。永乐十三年,他在重刊的《袖珍方序》中写道:“吾尝三复思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虽然他没有像四哥朱棣那样当上皇帝,但名垂后世的目的达到了。

  现在是太平盛世,人们衣食无忧,野菜完全成了调味剂,成了诗和远方。挖挖野菜,读读书,成了人们休闲的最佳选择。

  (作者系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报告学会会员)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