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刘德建 瓦罐溢出的氤氲水汽缭绕灶台。燃气炉中央的一柱蓝色火焰,炽热不偏不倚径直投向罐底,恒定的热能作用于罐中,汤沸且不溢。持久的煨炖,藕汤在文火中渐而浓稠乳白,荆州人称之为或者“烘汤”。的前面,省去了排骨或筒子骨等心照不宣的食材。 烘的本意是烤焙而非煨炖,荆楚人不以为然。自西式烘焙进入家庭后,烘字终于使人醍醐灌顶,此时,“烘汤”就该用“炖汤”来取而代之。可是炖字过于北方。其实,煲藕汤亦比烘藕汤规范,但是荆沙人不会刻意说煲藕汤,岭南的“煲”充满了浓浓的粤味,若在荆州人口中吐露,略显做作。唯有用莫名其妙的“烘”来说道更自然,况且660万乡邑自古约定俗成,烘就是炖,烘就是煨,古往今来就流行荆江两岸。至于烘是烤还是焙,在此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于是,“烘藕汤”一语在荆州依然我行我素,拨乱反正就束之高阁了。 2011年,荆楚极不起眼的烘藕汤,被毗邻的武汉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烘汤所用的煤炉子沙罐子2件器物,伴随着藕汤也成了武汉游子的乡愁。继而湖北又发布了21道楚菜标准,昔日粗陋的藕汤,在标准的笼罩下,不得不循规蹈矩。 何为藕汤标准?即藕汤的感官性状以及物理化学指标的集合。烹饪过程必须具有“标准产品”的流水线规则,它规定了烘汤肋排的部位、莲藕的孔数、汤水的色泽、炖煮的时间、煨炖的容器、辅料的种类、甚至肋排砍剁的长度和滚刀法切藕的几何形状都纳入管控,排骨藕汤的烹饪不再随心所欲,千家万户风格各显神通的味道,在标准之下高度统一。 给中式菜肴订标准,并非鄂人破天荒之举,21道楚菜定标准,不过是步川菜、淮扬菜的后尘而已。 诸多媒体人将排骨藕汤列入鄂人共有爱好的榜单,动辄打上湖北人的至爱标签,这是以偏概全在作祟。殊不知湖北境内存在着巴楚饮馔文化习俗,地域风物不尽相同。尽管巴楚饮食风格在岁月长河的磨砺下共生与互融,但仍是两种不同单元的饮食文化载体,安有雷同?真正排骨藕汤的流行区域,多在莲藕遍布的江汉平原之中。 春节将至,荆州人的餐桌上怎能少了藕汤?于是,市场上沾满青泥的、滚圆的、瘦长的、少径的、多孔的莲藕铺天盖地。不管藕的形态如何,粉面的莲藕是众多人的喜爱。藕贩也会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做着粉藕的保证。人们在欢声笑语中置办年货,藕,是不可或缺的过年食材。 女儿下班回家,见我伏案写作,问道,又在写什么美食?我不假思索地说道“藕汤”。女儿不解问道:怎么又写藕汤?答曰:什么时候写过藕汤?女儿不语,默默从书架中找出一本杂志,《腊月间的挖藕人》赫然刊在《读者空间》上,这不是藕汤吗?唉,写得多了,哪里记得! 老伴舀了一小碗浓稠的藕汤给我,晶亮的油花散发着脂香飘浮在汤汁上,那是筒子骨经过数小时煨炖,骨髓渗于藕汤,淀粉与排骨脂肪的汁液融合。藕汤的美味乃至乡愁,正是由此衍生。 美食散文毕竟不是菜谱,无需罗列厨间的ABC,故没有浓墨重彩写下排骨藕汤的工序,在荆州,制馔藕汤谁家不会?藕汤毫无技术含量,因而乏善可陈。无论排骨、筒子骨或者脊骨,只要富含脂肪蛋白质,均可煨汤。至于烘汤前焯水(西南官话为泹水、出水)与否,悉听尊便。烘汤技艺唯有时间,才是营造美味的关键。 时 令小记 □郭远兰 我的家乡在南方,每临冬至节,家家户户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家乡人每逢冬至,便会用糯米粉搓成面团,包上各种馅料,揉成一颗颗白白胖胖的汤圆。一口甜糯下肚去,再喝上一口随锅煮的甜汤,感觉真是比山珍海味还美。 小时候,我也吃汤圆,是糯米做的。母亲做的汤圆,一般不放馅料,加上白糖即可,是纯净的白色,加上银色的汤水,但我们特别爱吃。 每年的冬至节,一大早,母亲便开始忙碌。她把事先准备好的糯米放到石磨上碾碎,用密密的筛网过滤出细细的米粉,再用水把米粉和成湿度适中的粉团待用。 雪白的面团下锅,只需几分钟,一个个白白胖胖、肚子鼓鼓的汤圆便浮在了锅面上,像雪白松软的棉花糖,香甜可口的味道,让我们馋涎欲滴。扑鼻而来糯米甜甜的香味,馋得我们直咽口水。 出锅前,母亲会加上事先做好的糖水,一碗绵软甜糯的汤圆便从此在我的心里历久弥香,难以忘怀。 长大后,母亲知道父亲高血压不能吃甜食,母亲便学会了做饺子。她询问城里的亲戚,每年都做饺子给我们吃,我们也都很爱吃, 近几年的冬至,母亲还通过智能手机在抖音学习,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饺子。每年我们姊妹都能够吃到母亲亲手做的香喷喷的饺子,倍感欣慰和幸福。 时光匆匆,眼看冬至又到了,而我却身在外地。那天我照常和爱人一起去超市购物,路过卖汤圆和饺子专柜,我忍不住驻足停留。想起再过几天就是冬至节了,要是在家乡,肯定又能吃到母亲亲手做的各种好吃的饺子了。思乡之情不禁涌上我的心头,飘忽的思绪一下子游到了遥远的家乡和年迈的父母身旁。 冬至节一大早,爱人说今年太忙,不能亲手包饺子了。我以为他会买速冻的饺子凑合凑合。吃饭时,桌上不见饺子,正纳闷一向爱吃饺子的丈夫,竟忙得忘了这件事,刚想开口询问,却见他正洋洋洒洒地从厨房里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和饺子,笑嘻嘻地说:“今年我们换一换,吃双份的,吃了汤圆,再吃饺子!”看着碗里因煮得过火而有些支离破碎的汤圆,还有那包得不算漂亮的饺子,我在心里感动极了。 时代不同了,虽然汤圆和饺子我们随时都可以吃到,但节日却赋于了它们不同的意义。 其实,不管是汤圆还是饺子,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含义,那就是爱。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期盼,那就是团圆。 又是一年冬至到,节日赋于我们最大的意义,便是提醒我们要常回家看看,别忘了亲人和朋友,要懂得珍惜身边重要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