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汤祖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美丽的梦想,需要辛勤的奋斗来实现,而学校是学生实现梦想的摇篮。学校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一样,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从育人角度思考,劳动教育塑造了学生的健全人格、磨练意志、锤炼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途径 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思政价值。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劳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关键途径,二者在根本任务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学校的教育者需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思政价值,使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对落实思政教学发挥的功能优势,从而不断创新劳动教育于教学的实践教学价值,将劳动实践有效融入思政教学过程中,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和教育模式。小学阶段,劳动课堂的师生关系是共在关系,要求师生共同在场参与劳动实践,教师是示范者,更是传授者;中学阶段,劳动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则是共进关系,要求教师在劳动实践中更多地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劳动实践搭建平台、提供资源,引导学生逐步获得观念自主与行为自主的实践空间,自主决定劳动的具体内容与合作形式等。 重视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对于教育教学的质量效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为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必须重视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一,通过开展培训,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素质,让教师掌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通过组织教师去实践等形式,提升思政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开发能力,让劳动教育在启心阶段有落地的基本保障。其二,逐步引进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充实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储备专业力量。其三,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创新教学团队,有效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模式落地实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思政价值。通过重视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创造高水平的队伍保障。 科学制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思政教学是教育人、说服人、塑造人的工作,其价值和归宿就是以人为本,因此为提高劳动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的教育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根据新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道德修养以及课程教育内容,科学制定劳动教育和思政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国家发展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正确认识新时期人才结构市场的需求转变形势,明确学生劳动实践、情绪情感变化、思想道德修养和学习行为习惯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指标,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协同育人,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劳动观念。加大劳动实践训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调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到劳动教育全过程,以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感悟,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形成。注重宣传劳模精神和劳动光荣思想,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合理安排思政教学理论课程与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定期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劳动,感悟劳动精神。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将学生参与劳动的出勤率和劳动结果作为劳动考核的主要内容,还应关注劳动过程中学习情绪情感的变化,进一步明确考核标准,学生参与劳动热情较上一次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考核加分。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构建需要围绕“活动”展开,以团日队日、社区公益、志愿活动为表征的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劳动实践场域。 在思政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首先,学校思政教育者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活动进行劳动教育。在教学中,选择相关的劳动素材进行竞赛,重在强化劳动价值观的塑造,重在积累劳动的经验和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既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斟酌渗透,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育良好道德情操,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加强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与体验。为了劳动教育在思政课这一学科中得到渗透,取得优秀的教学成果。需要教师对思政教材做到全方位地深入挖掘.同时要认识到劳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与目的,把教材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都挖掘出来,使其可以与教材知识做到有效结合。学校要求教育者提炼教材中劳动育人的要点与素材,如开展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劳动最光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科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学会丰富课堂劳动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讲解中弘扬劳动精神,在作业中融合劳动体验,通过拓展活动把知识运用到劳动活动中去。 总而言之,在思政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找到正确合适的教育措施与手段,在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综合能力。教师必须全面联系学生和教材,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并将其付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理念与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我国的长远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荆州市实验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