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兆福 大学城,顾名思义,以高等教育为中心形成的居民城镇。大学城形成于欧洲,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美国的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1998年各大学开始扩展,2000年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企业联办大学,2004年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和工程技术学院成立。荆州大学城的建设源于高校扩招,兴于长江大学两个二级学院成立,成于荆州市政府大力支持。 2000年左右,荆州规划“大学城”。大学城东起江汉石油学院,西至湖北农学院。规划占地10.66平方公里,总投资26亿元。分为中心区、理工区、人文区、医学区、农学区及创业园区等6个功能区;预计入驻高校8所,在校生8万人,社区总人口达到22万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实现规划目标。 近几年城南各大学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经过自身的努力,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比如荆州职业学院,原本校区规模较小,荆州市启动了交钥匙工程,投资十几亿建设了学术报告中心、体育馆、综合楼等。经过扩建之后,学校占地1996亩,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长江大学东校区南扩工程一期已经投入使用,总投资20亿,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这几年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每年招收人数不断提高。荆州各大学蓬勃的发展势头,为荆州再次建设大学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8月,荆州市再次启动了荆州大学城概念性规划及重点片区详细规划设计。荆州大学城包含2个层次的范围,第一层次是概念性规划,西抵江汉运河,南至荆江大道,东至南湖路,北到护城河南路、复兴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24.8平方公里。这也是荆州科创大走廊的重点区域。第二层次是大学城核心区,北至学苑路,西至西环路,南至荆江大道,东至南湖路围合区域,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这是荆州的大学集中区,也是先期建设区域。 荆州大学城内长江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爱称省属211高校,深得学子们厚爱,其图书馆资源丰富,尤其电子资源,有中文的文献数据库,有外文的文献数据库;门类齐全,有期刊、学位、会议、专利等数据库;大学城其他学校经费受限,只能选择性购买文献数据库,老师和同学做科研查阅资料受限,很不方便。长江大学图书馆在大学城深受老师和同学厚爱,为获取资料,有时不得不通过亲戚、朋友、同学去查资料、借图书。 为探索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共享运行机制,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有法可依是图书馆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效能提升的根本保障。馆藏资源共享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大学城内各图书馆通过自行协商,在平等、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参考现有机制,如馆际之间的年终结算、赔偿等,建立适合大学城的共享机度。非馆藏电子资源每年包库采购,在采购合同上有明确的IP地址限制。为共享这些电子资源,只有另寻他路或参考其他地方的做法,如建立大学城图书馆联盟或其他机构,统一采购,各图书馆共同使用、共同支出经费。图书馆联盟要建立平等、合理的结算体系、各种规章制度,合理合法合规使用图书馆资源,共享机制才能持续运行。 第二,争取上级政策大力支持。长江大学是省属学校,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中医药高专、荆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市属高校,荆州学院、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和长江艺术职业学院是民办高校。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管理机构如何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是个大难题。长江大学图书馆资源丰富,人财物有保障,其他学校都想共享它的资源。如能通过上级协调,效果会更好。如果能自愿达成共享协议,当然效果更好。 第三,完善大学城电信基础设施。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共享依赖于通信网络。目前三家电信公司城域网已经建成,主干网带宽能满足需求。各高校都建好了自己的校园网,通过电信部门网络,连通各高校校园网。电信公司要根据实际需求,完善通信网络,优化工作流程。 建大学城的目的之一,就是共享公共设施,如体育馆、礼堂、图书馆等。在党和政府的指导和协调下,大学城合理规划,各高校更新观念,真诚合作,相信大学城能达到当初规划设计的预期目标,为建设荆州科创大走廊贡献智慧。 (作者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