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1版:文化研究

州国废都——黄蓬山

  □陈厚权

  在今天的洪湖市境内,有一处被历史尘埃湮灭了显赫地位的神秘王城,它就是西周州国的废都——黄蓬山。

  黄蓬山位于洪湖市新堤城区东北约20公里处,为乌林镇镇政府所在地,背面湖澥相连,南濒长江,是三国时期火烧乌林之役的古战场,与江南赤壁山对峙。其虽然冠以山称,实际上是由数十座山阜而构成的一片丘陵地域。自古就有“九十九座山,九十九道湾”之说。黄蓬山群阜总面积约五平方公里,它的最高点为凤山,海拔达42.3米。

  明嘉靖《沔阳志》把黄逢山的地理方位概括得十分精确:沔南二百里曰黄蓬山,其山坟起江湖间,延绵环结而秀。其支阜西曰香山、东曰古灵、中曰松林、南曰乌林矶、北曰斑竹圻。

  追溯黄蓬山的史源,它和今日的洪湖市历史沿革一样,夏商时代为古云梦地,属“禹贡”荆州之域。它最光耀的历史,莫过于曾是西周州国的都城了。

  三千多年前,商朝西祁的武王姬发,拜姜子牙为大元帅出兵东进,在距商都城一百余里的牧野“牧誓”后,势如破竹,打败了纣王的七十万大军,取得了灭商建周,改朝换代的胜利。

  灭纣之后,周武王分封骁勇善战、在攻破商都朝歌时逼纣王身裹白绫自焚的有功将领偃谋,赏赐其于长江中游北岸开疆拓土,在今日的洪湖市黄蓬山周边地区,筑城郭建国都,领万户侯,率臣民安居乐业,从此开创了州国沿袭近千载的文明历史。

  其实,优胜劣汰是历史对新旧制度的抉择,州国的基业,也会随时代潮流的冲刷,被淘汰在它最后的尽头。楚武王四十年(公元前701年),强悍的楚国新兴崛起,拥有先进的冶炼技术,使之兵刃锋利所向披靡,州国和江汉间其它小国相继被楚国吞并。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古州国区域地属南郡。

  虽然州国当时悄然退出了政权舞台,但是黄蓬山所在地区,仍然是楚国江旁十五重邑之一。它沉寂了几百年之后,又随着时代的更迭被统制者所重视。

  史载,二千余年前楚汉相争,刘邦获胜,在秦朝废墟上建立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更黄蓬山所在区域的南郡为临国。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下令恢复南郡,设置州陵县,县治设在原来州国旧址上。由此可见,黄蓬山在现在洪湖市的承袭史中首开先河,成为了这片富庶土地上最早的县级治所。

  到了三国时期,曾经的州陵县治遗迹似乎还风韵犹存。

  《沔阳州志》载:黄蓬濒江,上有古城,城外有台。《三国志》载,鲁肃周瑜镇陆口时,辖制州陵等四邑。当时州陵正在鲁肃管辖范围内,其间所筑城外之台。记载中提及的“山上古城”就是历史上的州陵故城。

  根据《方舆纪要》卷77沔阳州中记载:黄蓬“其山延绵环结,上有城,亦曰即月城”。这不仅证明州陵县城垣坚固与规范,而且透过主城垣之内,还修筑了月城(瓮城)体系,就可以知道其城卫防御的等级之高,以及它不容小觑的军事战略地位。

  考证黄蓬山,它的荣耀还受益于身旁的一条河流。

  据《嘉靖·沔阳志》所载:“上洪湖,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又十里为下洪湖,受郑道、白沙、坝潭诸水,与黄蓬相通”,这条内荆河支流绕黄蓬山,经珂里、大同湖、大沙湖至新滩汇入长江,使黄蓬山成了历朝历代中,因漕运业而兴旺的重要港口,促进了这片古老土地的持续繁荣发展。

  黄蓬山声名远播,它随着历史进程进入到了清代,仍末丢失过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据史志记载,黄蓬山“雍正七年,府同知移驻于此”。这个官阶正五品的衙署,在洪湖历史档案记录中,创造了除州国国都以外,第二个高级别的治所之最。

  再度欣欣向荣的黄蓬山,成为响誉四方的政治、经济、商业重埠。当时,商铺民居鳞次栉比,石板街巷纵横交错,客栈作坊星落棋布,各行各业买卖兴隆,南北商贾竞先落籍争取机利。给后人留下了至今尚可领略的明清时期的古屋老街。

  黄逢山历史源远流长,亘古苍老,让世人啧啧称奇。过去,对于黄蓬群阜的史籍源头一直被认为是古云梦泽,直到二十世纪中叶,通过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面积约六千平方米,才刷新了它是一处更为古老的人类文化发祥地的认知。

  大量的出土文物足以说明,早在公元前三千年至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盘踞于长江与湖泽之间的黄蓬群阜就有人类的活动。

  原始部落邑居废墟的黄蓬山,因此蜚声天下。经过悠悠岁月的历史沉淀,黄蓬山给后人留下了举世瞩目的古代物证。值得一提的是,1967年考古工作者通过在五显庙前开挖探沟,探取了距地表层1.5米之下的大量文物。不仅发现了石质的刀、斧、铲、锛、箭簇、网坠,骨质的针、锥、箭簇与陶制鼎、鬲、钵、杯、片、环、纺轮等百余件古代生产生活文物。而且还发掘了不少罕见的影青瓷。其中瓷碟、瓷碗和白瓷刻花荳,均为稀世珍品。

  批量文物中,有一件玉雕茶壶,出土于黄蓬山村,上刻铭文:大宋,政和七年春月初五。据考,证明从古坟冢中获得的玉雕茶壶,其墓主系宋朝微宗时期富庶或官宦。

  在考古过程中,发掘出了十余副鹿角和一节粗约二十厘米的象骨,对考究长江流域古气象和河道变迁,有着极其重大的价值。

  系列的考古活动,黄蓬山群阜地带还零星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陶灶、陶仓、陶猪、陶罐及铜镜、铜带钩。

  更加稀罕的是在1973年秋,有牧童在一座东汉墓的洞穴中,偶然发现了一只金属马蹬,经鉴定为青铜制品,是东汉古文物中的一件珍品。这些出土文物,均被洪湖市历史博物馆收藏。

  检索文献,黄蓬山的文史文印记,就更加色彩斑斓。明代万历十年九月,当代文化名人陈文烛所作《游黄蓬山记》的文中,所记载的古墓就有八座之多。

  在时光转换中,黄蓬山更是取山丘江河之利,借水陆通衢之便,开创本土文明,打造出了别具一格,融汇自然与古迹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据旧志记载称:黄蓬还有一始建于唐代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的古刹,叫崇鸣寺(又称广福寺),由开山祖师巴祖道一禅师创建后殿时,植有古柏二株,堀井一口以纪之,留墨嘱院僧昌浚守之。这一观一寺的两处古迹,被《湖广通志》列入沔阳州十五古迹以传承后世。

  历史上,黄蓬山曾经有一座名气不小的灵福观石碑。有志铭曰:宋代淳熙年间,灵福观道士张子岩建,并将其父赋十二景刻于大碑之阴。

  明代永乐年间,南郡刘琢检讨到黄蓬山览胜观光,以文抒情,就系统归纳了蓬湖春涨、古城乔木、蒲澥朝阳、双洲鸥鹭、莲院薰风、香山秋桂、松林夕照、南江横练、北村烔树、灵福晨钟、崇鸣古柏等《蓬山十二景》的赞赋。

  明正统年间,知县刘深也实地游历后作《记黄蓬山》见闻:高低连络,冈阜隐见,显若瓜蔓,其峰大小三百余。

  这些人文留痕,都被史学家刀笔刻画得确凿精准,流光溢彩。

  黄蓬山物华天成地杰人灵,钟灵毓秀英豪辈出。

  元朝末年群雄之一的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陈友谅,便是土生土长的黄蓬人,他和他的父亲均是当地渔民。他登上帝座后,在黄蓬修了一条石板长街,以示感恩故乡,回馈乡里。

  在明代,黄蓬山还有文化名人黄蓬“三刘”(刘掞、刘深、刘元刚),也被公认为本土才杰。

  刘掞为明代永乐乙酉进士、授翰林检讨;刘深为明正统已未进士,曾任江西永宁、四川崇宁等县知县;刘元刚资料失考。

  至此,闻名遐迩的州国故都黄蓬山,以西周基点承上启下,串联起了从上古至今近万年的岁月风云,俨然让世人管中窥豹,领略了它点滴的斑斓风韵。然而,这些并不是黄蓬山的全部,其更多、更细、更丰富精彩的底蕴,还有待考古新发现,以及人们在浩瀚的典志文史中去挖掘甄别整理,假以时日惊奇定会发生。

  三千岁月西周废都影随风,州国赤骥梦中遁;

  五百春秋明代残迹身如露,老屋黄蓬眼里衰。

  综上所述,黄蓬山的历史,从新石器史前文明邑居地起步,迈过古云梦泽的泥泞,走过了禹贡荆州之域,铸造了西周州国国都,西汉州陵县治处,清初府同知署地的辉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与见证无数岁月中潮起潮落的更替。它最终以黄蓬明清石板街的半衰遗存,口口相传着曹操湾、血人巷、打破阵、跑马岭、射凤台、打金场、潘金花梳妆台等乡土故事,定格在了二十一世纪。

  (作者系原洪湖市棉纺厂退休干部)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