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三农天地

保护力度大发展质效高
石首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向生态要效益

    秦克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区鸟瞰(2020年9月28日摄)。

    □记者周军通讯员付维新

    冬日暖阳照在秦克湖上,水面波光粼粼、残荷疏影,偶有不知名的小鸟掠过水面,湖边是连片的“鸭蛙香稻”田,好一幅新农村美景。

    然而,谁能想到,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臭水塘、一片垃圾场。

    综合治理石首向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宣战

    秦克湖位于石首市团山寺镇,面积3000余亩,是石首水域面积较大的湖泊之一。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围湖造田、投肥养鱼、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污染等原因,湖泊水域逐步萎缩,水质逐步恶化,农田水系淤塞黑臭。

    2017年初,石首市启动秦克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构建“源头控制、过程削减、循环利用、区域调控”的全过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体系,为推动农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试点启动后,石首市将团山寺镇6个行政村(居委会)纳入试点范围,5.92万亩试验区域有2.01万亩耕地、0.49万亩林地、1.72万亩水域,涉及农户4879户,人口16636人,有存栏生猪19256头、牛417头、羊755头、禽36.2万只。

    项目以“种养结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净化”为基本原则,采用源头预防与过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节肥等技术,构建全过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农田生态沟渠、生态廊道、湿地等生态化设施,实施生态种养、清洁生产种植,收集处理畜禽粪污、生活污水等,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负荷,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提升试点区域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当地农民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维护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治理模式。

    如今,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有机肥厂的转化,每年综合处理周边30万只鸡、12万头猪、7000多头牛粪污及蔬菜尾菜等农业废弃物3万吨,可为2万多亩农田提供有机肥料。

    “两山理论”助力生态与农业协调高效发展

    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生态

    环境保护的同时,石首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内容入手,积极打造“秦克湖白鹭生态湿地”地理名片,大力发展“鸭蛙香稻”生态循环农业,兼顾农业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价值。

    2017年,项目试点的核心区——团山寺镇过脉岭村启动中部传统农区(石首)绿色发展试验示范项目,建设“秦克湖白鹭生态湿地”,大力发展“鸭蛙香稻”产业,打造“鸭蛙稻小镇”,将生态治理与水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结合起来,利用秦克湖流域天然的封闭环境,争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研究团队支持,推广应用“鸭蛙香稻”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优质稻米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鸭蛙香稻”绿色生产模式是一种多效合一的绿色生态主体农业发展模式,在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用鸭、青蛙、杀虫灯、性诱捕器等生态手段控害增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持田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绿色防控,达到提高农业效益、提升水稻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有效修复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助农民大幅增收。

    王和凯是团山寺镇过脉岭村人,这几年,他跟着石首四生水稻合作社发展“鸭蛙香稻”产业。王和凯说:“合作社要我们种水稻的时候不下肥、不打药。虽然亩产量下降了一些,但是品质上去后,市场售价提高了,每亩田可以增加500多元的收入。”

    多年努力,石首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12月29日,全国首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乡村行”科普宣传活动在石首举行,来自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专家参观秦克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成果,观摩“鸭蛙香稻”产业模式,绿色农业、高效农业获得专家纷纷点赞。

    乘着生态、高质、高效农业的东风,石首将进一步筑牢农业生态屏障,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致富之路,实现越保护、越发展。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