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版:文学副刊

脆脆美美苕果子

    □安频

    01

    前几日,我带两个孙子去沃尔玛买零食。我正准备买几包牙签,忽然看到一个小孩拽着他妈妈的衣服要买薯片。“咧薯片没得么子好七(方言吃)滴撒哟,回克(方言去)妈妈炸苕果子你七,还干净些!”妈妈哄她。我听了偷偷笑,苕果子是用红薯炸的,薯片是用土豆炸的,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拿苕果子跟薯片比,各有各的优劣处。现在的薯片装在鼓鼓的塑料袋里,撕开一看,只有一点,吃起来太干,吃到多了腮帮子疼,还会上火。它唯一的优点是方便省事,拿来就可以吃。而我小时候吃的苕果子就与此不同。它的主要成分是红薯、米粉等,采用手工制作,用乡里榨出来的土油烹炸,绝对不会添加一些名字古怪绕口的添加剂。这样的土法子炸出来的苕果子越七越香。

    02

    明代万历年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有个人叫陈振龙,为了生计,开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往来于闽省、吕宋之间”。红夷(指西班牙人)征服诸岛后,“常患粮米不足”,于是大规模推广种植一些原产美洲的一些农作物,其中就有红薯。几年后,这种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吕宋已“被山蔓野”。陈振龙看到,当地土著“随地掘取”“以佐谷食”。

    红薯在当地价格非常便宜,而且薯藤便可“随栽随活”。陈振龙想带出薯藤,到家乡栽培,但是很难带出去。《金薯传习录》云: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在海关层层设卡,进行盘查。陈振龙为了达到目的,只能选择讨好当地的原住民,“得其藤数尺”后,将薯藤绞入汲水绳(还有一种说法是“编入藤篮”),蒙混过关后,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才到达福州。

    陈振龙父子在本地红薯引种成功后,向福建巡抚金学曾汇报说:“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于是,金学曾上奏朝廷后,朝廷下令在福建推广,并定名为“番薯”。后来,红薯被其它地方广泛地种植。

    在我们乡下,将红薯呼之为“苕”。很多小孩子趴在地上挖洞烤苕的时候,他们的家长会笑道:“越吃越苕。”这个“苕”字,就是憨的意思。很多人还将那些老实本分的熟人,在背后称之为“苕”。有人在吵架时,骂对方是“苕货”。“苕”的块头大,看起来傻傻的,就被人们赋予了憨的含义。

    03

    农村的土食都是就地取材。要炸苕果子,首先就要挑选一些好苕。将选好的红苕,用刀削皮或者用刨子刮皮,弄好后洗干净。至于苕皮与烂了的苕可以丢给啰啰(方言猪)吃。

    将洗净的的苕切成小块,抓到蒸笼里,蒸笼下面放泡过的糯米,然后点火开始蒸。不管用几个小时,反正要把苕和糯米蒸熟透,再一起放在桶里,揉成泥状。接着,找两块洗干净的门板,铺好粗布,用锅铲苕泥舀起来,平铺到门板上推平。讲究的人还会撒一些芝麻到上面。撒完芝麻,就把门板抬到太阳下面晒。我那时顽皮,经常趁大人不在,到门板边撕下一小块吃,既甜糯又有韧劲,好像吃果丹皮一样。有一年,还没等苕泥晒干,母亲发现门板上已经缺了一大块,我不肯承认是我吃了,说是狗儿吃了。母亲一边拿着竹条撵我,一边吼道:“我看就是你这个狗儿偷吃了!”我怕挨打,跑了很远,一直听不到母亲的骂声才停下来。

    04

    晒干以后,拉苕泥块,就像扒桂树皮一样,要慢慢来。因为晒干的苕泥块很脆了,太用力的话,会折断的。完整撕下来后,还要用刀切成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或者菱形,那样看起来很美,炸好了也好装袋。炸之前,发现有些苕泥切片太厚,水分很足,那样的话,就必须剔出来放到簸箕里继续晒,等到完全晒干才可以炸了。

    现在的婆婆都做不动了,没见她们做苕果子了。在三十多年前,天还没亮她们就要起床,进行蒸苕蒸糯米等事情,等太阳出来就可以晒了,那样就不耽误功夫。以前晒苕果子找晴天,万一蒸熟成型不幸碰上了连天雨,那可就遭了。发生霉变后,只能倒掉喂啰啰。

    再说说炸苕果子,炸苕果子最好用棉籽油或者菜籽油,那种商店卖的调和油不能用。灶里的火不能太大,不然苕果子一下锅就焦糊了。炸苕果子之前,要事先放好一个箩筐,箩筐里面放炒米。锅里的苕果子一旦炸好,就可以直接倒到炒米上。这是因为炒米可以吸收掉苕果子上面多余的油,又可以隔开各个苕片子,防止它们破裂、碰撞。

    苕果子全部炸完,待其冷却,就可以装袋了。不吃的话,要密封好。敞开的话,苕果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那样吃起来就不酥脆了。

    05

    现代科学家研究表明,油炸食品有害健康,但是很多人吃起来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那种情绪可以说是爱恨纠缠。

    那么,人为什么喜欢炸得脆的食物,原因要到远古时期里寻找。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在自然环境中,除了捕食动物、捕捞鱼类,获取丰富的能量与蛋白质等,还会取用昆虫和植物的某些部分作为食物来源。捉昆虫比追兔子容易。而且昆虫富含蛋白质,咬起来嘎嘣脆,在几百万年的生活里,代代相传,那种口感就被造物主编进了人类的基因。

    原始人学会使用火焰来熏烤食物后,就将昆虫在火山微微烤一下,再吃。火焰促使昆虫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结合,产生氤氲的味道和香气,在食物表面形成一层焦黄酥脆的外皮。

    人们咀嚼酥脆食物,既能刺激味觉和嗅觉,还能刺激听觉。这三种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在吃的时候的愉悦程度。

    (作者系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刘基分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