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珍文 记忆里的春节,是浓浓的年味,是暖暖的亲情,是儿时巴巴的盼望,是远行的游子最浓郁、最美丽的乡愁。 当岁月的脚步渐渐逼近旧历年底的时候,远在天南海北的游子便归心似箭,期盼早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一份亲情、一份温暖、一场欢聚,给传统的节日平添了一份祥和而幸福的色彩。 儿时的记忆里,春节是从农历腊月初八那天拉开帷幕的。吃过“腊八粥”之后,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始置办年货。乡下人把农产品陆续的运往集市上销售,换来一些鱼、肉、糖食,再加上自家喂养的鸡、鸭、鹅等,便置办了“腊货”。 家有“腊货”,便有了年味。年味一天天的浓郁,农历腊月二十四称为“小年”。这天晚上,人们把“灶王爷”的神像请下来,摆上供品,点上香火,虔诚叩拜,说是送“灶王爷”上天“述职”。传说中,“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探查民情的。因此,人们用供品“贿赂”他“上天谏美言,下凡保平安”,以期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大年三十,是春节的高潮。这一天,人们最忙、最累。妇女忙着做年饭,男人忙着打扫清洁、贴对联、贴年画、贴门神、贴“福”字。每一幅对联,或讴歌太平盛世,或抒发美好愿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些人家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到来”、“福气到来”。 随着厨房里飘来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年饭也熟了。美味佳肴陆续摆上饭桌,首先请自家的祖先和已故的亲人来吃“团圆饭”。待他们酒醉饭饱之后,全家人再围坐在饭桌周围,开怀畅饮,享受这浓浓的“年味”。团年团圆,大家谈笑风生,互相敬酒,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吃了团年饭,长辈们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孩子们。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故名“压岁”。孩子们得了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旧时,压岁钱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以防“年兽”去伤害孩子。现代人把压岁钱装进红包,分发给孩子,以示喜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守岁的说法,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家人彻夜不眠,以待明天称为“守岁”。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吃过年夜饭,便在堂屋里用木材生一大堆火,全家人围着火堆坐着闲聊、拉家常,爷爷给孙子讲故事。一家人通宵守岁,守候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守候新年的第一个黎明,守候新年的第一轮太阳。现代人的守岁,已经渐渐被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取代,全国人民一起关注、欣赏春晚节目。万里神州,天涯共此时,其乐无穷。 拜年,是家乡春节习俗中的重要内容。大年初一的早晨,晚辈先在自己家里给磕头拜年,然后,几个兄弟一行去给堂公伯叔拜年。这个习俗,体现了家族间的和谐,也促进了邻里间的和睦。 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岳父母。这是青年男子在春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新婚夫妇,大年初二的清晨,带上烟酒、点心等礼品回到娘家。稍长的年轻夫妇,到了大年初二,也要携带子女,备上烟酒点心,去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这种礼数一直要延续到自己的女儿出嫁了,自己做了岳父母才渐渐淡泊一些。 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浸透了纯朴的民风,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积淀了民俗文化的厚重基因。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家乡的春节,像陈年的老酒,醇香、醉人,绵长,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浓郁的乡愁。 【作者系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曾任教于监利县毛市镇中心小学。多年来,笔耕不缀,创作散文、诗歌近百篇(首),先后在省市县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著有散文集《我清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