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荆州要闻

聚焦“双优化”提升满意度
打好治已病防未病“组合拳”
——市司法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纪实

    □记者佘海艳

    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工作是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方式,事关政府形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2021年,市司法局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科以严把合法性审查关口、集中专项清理政策文件为抓手,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科,同时承担局立法科、政府法律事务科工作职责,是名副其实的“三科合一”。“我们科室的工作虽然业务性强、责任大,任务还较重,但是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有件必审、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市司法局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科科长陈芳说。

    听民声、查实情、疏堵点、破藩篱。作为全市政府系统文件、协议合法性审查重要关口,该科室注重事前制度规范、事中严格审查、事后定期清理相结合,主动打好治已病和防未病“组合拳”。

    2021年3月30日,该科室依法受理公民陈某对《荆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食品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目录的通知》(荆食药监发〔2017〕59号)提出的书面审查建议。陈某认为,荆食药监发〔2017〕59号文件将豆制品纳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目录,既与国家“放管服”改革政策相违背,又不符合当地没有豆制品生产企业的实际。

    陈芳带领科室人员及时启动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办理程序,主动电话联系审查建议人了解情况,并召开审查建议办理联合审查会。经审查,原荆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权制定本市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但制定禁止目录时未充分考虑荆州市实际情况,导致制定的政策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群众有所盼,他们有所应;群众有所需,他们有所为。在依法回复审查建议人的同时,该科室监督指导市市场监管局重新发文调整全市食品小作坊禁止生产目录,不再将豆制品、米酒、酱腌菜等纳入禁止生产目录,并宣布荆食药监发〔2017〕59号文件失效。自2021年5月12日市市场监管局重新公布目录以来,围绕新放开领域,全市已为13家市场主体新办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了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这好那好,不如企业叫好。”“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员。”去年以来,市司法局多次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专题会议,动员全体干部职工持之以恒打好营商环境攻坚战、长久战。

    脑勤多想、手勤多干、腿勤多跑。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该科室人员始终坚持踏实肯干、主动作为的工作作风,对待本职工作,他们尽职尽责;对待领导交办工作,他们加班加点高质量完成;对待群众,他们高效回应主动服务,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彰显新时代司法行政队伍铁军形象。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1年,该科室建立健全制度、严格审查把关、强化联动清理,全年审查地方立法草案、文件、协议196件,提出意见建议1600余条。按照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清、减、降、通”专项行动安排,该科室认真履行“清”文件牵头职责,组织市、县、乡三级同步清理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规范性文件1217件,已宣布继续有效757件、修改97件、废止195件、失效168件。其中,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的规范性文件共253件,已宣布废止和失效68件,有效优化了营商制度环境,跑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