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金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对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理论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历史叙述、深邃的法治思维作了全面、深刻、精辟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作出了深刻总结和科学论断: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依法治理的国家;一个先进的政党,必然是依法执政的政党。 法治昌明是走向大国盛世的关键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援引先秦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集大成者韩非子的精辟思想“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以大量的历史史实来深刻论证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从我国古代看,凡属盛世都是法制相对健全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偏在雍州的秦国践而行之,商鞅“立木建信”,强调“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最终促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汉高祖刘邦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为其一统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了“贞观之治”;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从世界历史看,国家强盛往往同法治相伴而生。3000多年前,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后,统一全国法令,制定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汉谟拉比法典》,并将此法典条文刻于石柱,由此推动古巴比伦王国进入上古两河流域的全盛时代。 我们党执政70多年来,虽历经坎坷但对法治矢志不渝,从“五四宪法”到2018年修订的宪法;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动依法治国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在更高水平上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根本前提、根本保证。要始终坚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政治前提。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代表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本质特征。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总结并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要旨在于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基础。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