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琼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重整行装再出发、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动员令,必将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我们要按照全省“十讲十进”的总体安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广泛深入宣传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切实转化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强大动力。 把握准:明确七个“讲清楚讲透彻”。要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通过深入宣讲,把过去一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讲清楚讲透彻,把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历史意义讲清楚讲透彻,把党坚守初心使命的执着奋斗讲清楚讲透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讲清楚讲透彻,把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讲清楚讲透彻,把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讲清楚讲透彻,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讲清楚讲透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转化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强大奋进力量。我们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正确导向,回应群众关切,讲好党史故事,确保宣讲取得实实在在地效果。 全覆盖:打通宣讲“最后一公里”。要着眼最大多数,坚决杜绝传播“盲区”,打通宣讲“最后一公里”,实现宣讲“零”距离。一是重视人民群众情感需求。这是打通宣传教育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节点。研究群众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关切,用党的创新理论来解答现实问题、解决现有矛盾、解开心中疑虑,将全会精神与群众情感诉求对接,找到思想的共通点和利益的交汇点,在政治性与乡土性、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做好平衡。二是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格局。在宣讲活动中,发动群众力量、调动群众参与、尊重群众需求,努力使群众“走出来”并“登上台”,培育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我”能力,培育其主人翁情感、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话语亲:提升宣讲“语言温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必须积极转化话语方式,以有温度的语言打动人心,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认同。一是语言更接地气。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与群众交流,让人民群众听得进、听得懂、记得住、信得过、用得上。把“学术话语”转化为“实践话语”,把“官方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把“心贴群众”体现为“话贴群众”,把全会精神讲成群众的“贴心话”。二是方式更为灵活。采取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等传播方式,使人民群众对理论有兴趣、有信服、有认同,真正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而不是口头表态接受,寓教于乐、寓教于信、寓教于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当然,传播理论通俗化不等同于庸俗化,避免随意解释、任意发挥,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准精神实质,表达原文原意,使人民群众真正取得“真经”、悟到真谛、追求真理。 渠道多:采取“线下+线上”方式。坚持线上线下一体推进。统筹新闻宣传与文艺宣传、社会宣传,用好“两中心一平台”、村村响等载体,通过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媒体、多渠道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一是深入基层强化服务。广泛开展集中宣讲和“微宣讲”,用“小切口”“新角度”“新表达”阐述大战略、大格局,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讲,不断创新宣讲方式,设计开展干部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通过面对面、零距离、有温度的宣讲,春风化雨,把全会精神讲到百姓心坎里,让全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构建“大数据+大宣讲”格局,以大数据为引领,建立“大数据”与宣讲工作的操作路径和工作模式,创新宣讲方式,增强宣讲效果。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对不同类型受众的理论诉求、接受水平、心理特点进行“群体刻画”,从而实行差异化宣讲、精准化引导。二是挖掘资源拓展领域。推进与网络媒体新阵地的深度融合,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讲,实现全会精神“云端学”。通过录制微党课、短视频等手段,创作推出一批可视化教材;利用微传播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宣讲、在线答疑,让全会精神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