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荆楚往事

荆史钩沉
汉晋时期江陵的水上货物运输

    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简牍

    □余波整理

    荆州境内的商业水运,在楚国历史时期就已初兴,到秦汉随着疆土的统一,不断发展兴旺。早期的商营航运业多属航、商一体,是从事商业贸易的人自备舟船搞“亦商亦运”的贩运业务,荆州的一些地方史料上称为“水贩”。

    2000年前的契约

    1973年,荆州考古工作者在江陵凤凰山汉墓群中,出土了一批记载有航运的竹简,特别是在8号出土的“遗册”中,表明墓主张伯生前既是一个大船主,也是一个商人。他住在市阳里(江陵城东临江的一个商业区),雇有大量的船工为他操驾船只和商品贩卖。在出土的木牍中,还发现了一份联合运输经营的契约,也就是现在的合作协议。

    合作协议按照字面意思为:辛卯年3月,贩商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10人共同组建一支船队,合伙经营商业贸易,一致决议,每人出股金二百钱,钱要交齐,不交齐不能参与共同经营。事先不经报告允许、因病不能出航者,每天罚卅钱,但可以请人顶替。器物不齐备的,每物罚十钱。共同经营运输时如遇货物毁坏以及船只沉没等事故,由大家共同承担责任和损失。擅自拿走货物的罚款一百钱。船吏(牵头的负责人)召集开会不去的,日罚款五十钱,虽然去了但没有带齐有关凭证和财务账目的与不去的一样处罚。通过推荐,由秦仲为船吏,负责贩运的大小事务。

    这份契约主要是约定了合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可以看出在2000年前,荆州在生意上的合作已经很完善了,但合约中没有提到货物,估计以运送官方的货物为主。

    多元化的荆州航运业

    西汉时期,大宗商品贸易主要由官方主导,也就是官营贩运商,正宗的“国企”,所需的车船也由官方配置。但是江陵官方设有造船中心,所造船舶除自用外,还大量租给商人作为贩运工具。可以说江陵当时已经属于“官运基地”的地位了。

    但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和商贸的繁荣,民用的船只也快速增长。记载南朝刘宋元嘉三年(426年),彭城人刘枢自江陵下鄂州雇佣来船只就是民用的。南宋萧衍在襄阳就一次性地搜集到在汉江上从事“贾作舟贩”的民船3000多艘,这些都是从事水上商航的“个体户”。

    可见在汉至南北朝时期,荆州的航运业一度垄断贩运,所谓“尽笼天下之货物”,这对商运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但随着“改革开放”,航运业开始呈现多样化,有单独贩运的、有合伙经营、有官营、有军营。官营之中又分朝廷办和州郡地方官办,也就是央企和地方国企,百态纷呈,争利于江汉水域。多样化的局面,推动了荆州航运的兴盛,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通八达的航线

    汉晋时期,荆州商贩的航运线路相当广阔,从交流的货物看有两个来源,一是荆州与外地的物资交流,二是来荆州的转运物资。江陵的港口因为“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有着重要的地位。

    南向线:先秦之前,荆州向南只到湖湘。秦开凿灵渠工程后,使长江、湘江、珠江一线贯通,商船从江陵起航,可以一直到达番禺(今广州)。这条线主要以广州的海产品和热带水果为主。同时,荆州的锦缎、茶叶、漆木器也从这条航线到达广州。

    西向线:即荆蜀之间的航线。是巴蜀下运漕粮和贡物的重要通道。

    东向线:也就是长江中下游的航线,因为长江为干线,下游的支流很多,到达的城市也多,所以这条线最为繁忙。上有荆州、下有扬州,两个区域性航运中心港口相连接,形成繁忙的水上黄金航线,“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为古代荆州男人的向往。

    北向线:主要是通过连接长江和汉江的杨夏运河来连接的。这条北运物资线,主要是把汇集巴蜀的布帛、丝织品及南粤的名贵海产品和海外进口商品,在江陵转运后送达中原地区。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