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刘德建 大凡三峰矗立的山峦,远远眺望,形如文房中的笔搁,人们多称之为笔架山。将山峦喻为笔架,显现出国人对学识的崇尚,对文化的尊重。中国地域辽阔,以笔架命名的山巅,难以枚举。 笔架山是大自然构成的奇观,鱼肚是鱼腹之鳔。山峦与鱼肚,两者毫无共同之处,但在石首,却成就了中国珍贵的淡水鱼产品——。 石首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位于荆州版图的最南端。石首与湖南山水相连,毗邻岳阳。她宛若鄂南的一颗明珠,镶嵌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长江故道造就的天鹅洲湿地,土壤肥沃,水草茂密。鸟类栖息,麋鹿成群。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 从枝江至城陵矶长江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约430公里的荆江,尤以石首河段水流湍急。历史上因江水汹涌东向,堤岸崩塌频见史料之中。因此又有“荆江之险,险在石首”之说。密集于石首河床的长江故道,见证了万里长江在石首的迂回变迁。 长江在石首段的特殊水貌,竟然使顺流而下的江水突变逆流,荆楚人叫“回水”。变幻莫测的“回水”,最宜长吻鮠生长。它们在顺流逆流交织的波浪中“白日栖石洞,夜间闯回流”,石首江段成就了长吻鮠生息繁衍的绝佳水域。 长吻鮠是它的学名,荆州人多称称鮰鱼,亦有人见之体态肥硕丰腴,以肥坨、江团称之。 宋时,苏轼离川乘船,从峡江顺流而下,沿江猎奇作赋。途经荆江东端时,苏东坡泊岸石首,终于品尝到了日思夜想的石首鮰鱼。酒足饭饱即兴赋诗是东坡的爱好,于是“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脱口而出。后人将鮰鱼亦作“石首”,可能受东坡的《戏作鮰鱼一绝》影响。 苏轼在石首得此美味,将之比喻不药人的无毒河豚,盖因入口的美味使他惊喜,鮰鱼鲜美堪比河豚,且无须具备“拼死吃河豚”的勇气,吃鮰鱼毫无生死之忧,且得河豚之美味,真是何其快哉。 鮰鱼的鱼鳔干制后,是为名贵的鱼肚。笔架鱼肚胶层肥厚,呈半透明体,食之甘糯,较鮰鱼肉相比,鱼肚美味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无上美味。旧时,鱼肚产量低微,求之不得,故售价极其昂贵,以克定价,采用度量黄金的戥称计量鱼肚,可见其价格坚挺无比。 石首鱼肚与笔架山酷似,“笔架鱼肚”由此得名。苏轼在返回黄州的匆匆旅途中,可能无缘笔架鱼肚,使得著名美味笔架鱼肚与其失之交臂。苏东坡酷爱美食,倘若他有幸品尝石首鱼肚,定会得意忘形地捻着髯须,挥笔戏言“鱼肚仅在绣林有,华夏难觅第二家”。唉,这哪是东坡大咖的文笔?实乃过于山寨,贻笑大方了。 2020年,笔架鱼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这是产地正宗的“丹书铁券”,笔架鱼肚亦必将与秀美的鄂南明珠一样,为世人所赞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