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刚 近日,在荆州市、监利市两级史志部门指导下,《人民大垸管理区志》由长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区志上承《人民大垸农场志》(1957-1987年),翔实记录了从1988年到2017年后30年间农场发展史。借助这本区志,我们可以一窥农垦农场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在市场大潮冲击下的失落和在新时代奋力转型的历程,更可以感受到农垦人艰苦创业、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 一 大垸管理区地处监利市中西部,东与红城乡接壤,西与石首市、江陵县为邻,南濒长江故道,北枕荆江大堤。2017年,场域面积157.55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耕地面积12万亩。 1957年1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人民大垸机械农场,设管理处,荆州行署副专员饶民太任书记兼管理处处长。 “当时的农场全是原始森林一样的岗柴芦苇,没有村舍,也无道路,只有少数砍柴的男女农民。”农场的建设者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计有上海知青1501名,河南项城县集体移民3000余人,四湖排灌工程民工3000余人、武汉知青765人,委派援建的干部职工2164人,省总工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下放干部210余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第31陆军预备医院奉命集体转业来场组建职工医院官兵127名,以及原住户1682人等。几代勤劳智慧的农垦人,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改革发展,将昔日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芦苇荡,建设成为现在一马平川、河渠交织、道路通达、绿荫如盖、规划工整、高楼林立、生态宜居的农垦新城。管理区机关所在地流港,建场之初只有4户人家,现有人口1.2万,成为集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商贸等综合功能为一体、富有农垦特色的魅力小镇。 东方风来满眼春。农场得风气之先,率先走上工业发展之路,建起了纺织厂、糖厂、油脂厂、服装厂、饲料厂等企业,开启农场经济腾飞之路。1984年建成的鄂南糖厂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甘蔗制糖厂,年产白砂糖6800吨,“振兴牌”白砂糖曾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工业精品名牌消费品展销会”优秀奖。在这里,粮食年产量7万吨,皮棉780吨,年出栏生猪12万头,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这里,26.7公里单薄的大垸支堤抵御了长江洪水几十次侵袭,包括1998年特大洪水,始终屹立不倒。在这里,有全国优秀生产能手、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刘再飞,他培育的“棉花王”株高3.52米,单株结桃1520个;还有全国“三八红旗手”李菊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专家孙友庆、全国畜禽养殖优秀企业家顾新勤…… 二 “八五”期间,人民大垸农场充分发挥“示范、带头和国家队”作用,经济步入鼎盛时期,曾创下年盈利1946万元的骄人业绩。但进入“九五”之后,农场效益一路下滑,出现巨额亏损,发展举步维艰。在全国向市场要活力、靠市场促发展的重要时期,农场这一特殊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显露了出来。很多人感叹:农场掉队了。 一是社会负担沉重。农场是企业,却承担经济管理和社区管理的双重职能,自办社会。1998年亏损2945万元,社会负担支出1700万元;1999年亏损980万元,社会负担支出2355万元。与上年相比,亏损减少1965万元,社会负担却增加655万元。社会负担所形成的政策性亏损程度远远大于经营性亏损。 二是市场经济冲击。农场企业经过多年的生产经营,设备老化、工艺落后、机制僵化,与新兴的民营企业相比,市场竞争力低下。荆港纺织、达华纺织、鄂南糖厂等龙头企业相继破产,场办工业走到了尽头。 三是政企不分的身份尴尬。上级考核的时候农场是一级政府,教育、卫生、政法、计生、水利堤防、城镇建设一样不少,遇到困难时又成了企业。农场外垸曾连续两年遭受洪水灭顶之灾,1998年受灾人口5546人,1999年又有3986人无家可归。农场领导多次找到省民政厅请求赈灾救助,省民政厅答复救灾是政府行为,救灾款物发放,只对政府,不对企业。经多次陈情,省民政厅下达救灾款5万元,实乃杯水车薪。三 农场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克难奋进的历史。60多年间,曾历经“机械农场”“人民公社”“省管农场”“军管农场”“建设兵团”“荆州市管理区”“监利县管理区”等建制,至今仍在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体制。 2000年起,管理区大力推行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将机关内设机构由26个减少到13个,146名机关人员减少到46名;91个生产队合并为53个生产组,分场、生产队管理人员由309人减少到151人;557名教师参与竞争361个核定的岗位。 在湖北省、荆州市支持下,农场社会职能剥离改革全面启动。教育、电力、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国土资源、司法行政、水利堤防、环境保护、房产管理等全部或部分职能相继剥离,逐步移交到监利县有关部门,并收编部分人员,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管理区社会负担大幅减轻。 2003年,管理区在全省农垦系统率先开展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场域经济民营化为取向的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破产重组、资产转让等多种形式,完成企业退出国有产权、职工退出国有身份改革,化解各种债务1.7亿元,企业走出困境,重获新生。以“两田制”为主要内容的税费改革,将116230亩土地分为税改田和市场田,并取消农业指令性计划,大大激发了农工生产积极性。当前,管理区正在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农垦事业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整体实力明显提升,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在大垸管理区,树有一尊“拓荒牛”的雕像,它是“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农垦精神的象征,是热爱农垦、献身农垦的4万干部职工的象征。我们相信:敢闯敢试、不懈探索、永不言败的农垦人,必将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大的胜利和荣光! 作者单位:荆州市史志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