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化研究

洪湖民间曲艺概述(上)

    《洪湖渔歌》1956年进京演出剧照

    □程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呢?个人觉得,首先要研究、挖掘、整理好民间艺术。作为一名从事文艺工作达43年的文艺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搞清楚洪湖市民间曲艺的基本情况和曲种,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更好的做好传承和创新。那么,洪湖的民间曲艺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又有哪些种类呢?

    一、洪湖民间曲艺的基本情况

    洪湖市地处江汉平原东南端,属古荆楚之地的一部分,是鄂中南、鄂东南、洞庭湖等语言音调的汇合之处。得天独厚的地势环境和与众不同的语言色彩,构成了各种民间表演艺术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所以,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洪湖民间曲艺是丰富多彩的,就像原湖北省文联主席在1986年祝贺洪湖县文联成立时题词“洪湖是艺术的不竭之源”。确实如此,就曲艺而言,就有洪湖渔鼓、洪湖三棒鼓、洪湖莲花落、洪湖善书、洪湖围曲、洪湖小曲、洪湖皮影戏、湖北道情、评书等十多个曲种。

    笔者把这些流传在洪湖地区的曲种根据分布情况,分为两大片区,即里河片和长江片。里河片有:滨湖、小港、汊河、黄家口、万全、峰口、戴家场、沙口、府场、瞿家湾等乡镇。在洪湖流行的曲种大部分都在里河片,如洪湖渔鼓、洪湖三棒鼓、洪湖莲花落、洪湖小曲、洪湖皮影戏等。这些曲种都有浓厚的江汉平原的艺术特色。长江片有:新堤、新滩、燕窝、龙口、乌林、螺山等乡镇,流行的曲种以洪湖围曲、湖北道情、评书、善书等为主。里河片的曲种也有,特别是新堤曲种比较齐全,因为码头的原因,形成了新堤人所特有的市民文化。长江片的曲种虽然也受过江汉平原楚文化的熏陶,但由于地理、语言和习俗上的局限,便具有它的独特性。两大片区的群众喜爱曲艺的情趣和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里河片的曲种本土特色浓些,长江片的曲种与全国接轨特点显著些,有典型的码头文化特色。那些年,全国各地的曲种在长江片都能找到踪迹,特别是在沔南重镇新堤,一些南来北往的曲艺艺人都是新堤各个茶馆和演出场的常客。一切表演艺术都有这样一个共性,从表演者的角度看,是为了谋生,从观众的角度看是为了娱乐,所以产生了共求关系,也就是艺术市场。有市场了才能传承。所以说今天我们研究它是为了更好的传承。那么曲艺又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

    曲艺也称民间说唱,是一种有说有唱的表演艺术门类,它包含只说、只唱、说唱兼有三大类。流行于洪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曲种,主要有渔鼓、湖北道情、评书、善书等。这些曲种基本上代表了曲艺的三大类,如评书为说,渔鼓为唱,善书为说唱兼有。

    曲艺服装道具简单,布景可要可不要,演员又不多,这些特点使它在文艺界突显文艺轻骑兵的特色。曲艺还能紧跟时代,为政治服务,快而及时的创作出大量短小精悍的文艺宣传节目。

    二、洪湖民间曲艺的种类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种类繁多。据1964年统计,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共有三百多个曲种,按地区分,可分为南北两路。活跃在洪湖地区的曲艺基本上属于南路,以唱为主。北路的相声、评书、数来宝、快板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在洪湖地区出现过,它们基本上是以说为主。本文作重介绍洪湖渔鼓、洪湖三棒鼓、洪湖莲花落、洪湖善书、洪湖围曲、洪湖小曲、洪湖渔鼓皮影戏、湖北道情,这八种具有典型水乡特色的曲艺种类。

    (一)洪湖渔鼓

    谈洪湖民间曲艺首先就要研究具有洪湖水乡特色的洪湖渔鼓。渔鼓这种曲艺表演形式是明末清初流入沔阳(洪湖)地区的主要曲种之一,也叫筒子腔,在过去的沔阳(洪湖)地区已成为逃荒要饭的工具。开始的渔鼓筒是用木雕制成鱼形,以后改用竹筒,其形制为长2.8尺,筒内直径为三指。一端蒙有黑鱼皮(今多用猪心膜),因此而得名。演唱时,演员左手抱渔鼓筒并打板,右手用三指(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击鼓,边唱边打,演唱形式分单口唱、对口唱和伴唱三种。说唱结合,相得益彰。唱腔豪放而清新,加上适当的表演和伴奏的烘托,更是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过去艺人主要是游乡串户的沿门小唱,茶馆酒楼打坐唱,红白喜事赶酒卖唱,无表演动作,无乐队伴奏也无女演员。而今男女同台,有表演,有伴奏,有伴舞,并以对唱为其主要形式。特别是清末与皮影戏合流,为皮影戏伴唱,给渔鼓增添了不少光彩,使其在形式、曲目、唱腔等艺术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清道光至光绪年间,皮思金、皮思银(1992年版本的《洪湖县志》表述为皮士敬、皮士泽)、张洪显、刘泡等四人被誉为“三根半筒子”(刘泡技艺稍逊,为半根筒子)。民国初年,出现渔鼓行会,以陈焕玉为首的八派,丰富和发展了渔鼓技艺。沔阳(洪湖)渔鼓的唱词每段四句,一段一韵,音韵和谐,渔鼓的句式有五五七五句、连续七字句、十字句,夹有三、四字垛句;多为两句一组的上下句。其音韵关系,上下句多为一韵到底,每组可换韵,但不管哪种词格,每句都要上韵。唱腔原有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等20多种曲牌。渔鼓的唱腔结构属联曲体,一个曲目的唱腔,由多个不同的曲牌联结而成,形式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1958年,由湖北省音协改名为湖北渔鼓。

    渔鼓演唱的曲目、题材内容广泛,如《隋唐演义》《三国志》《武松打虎》《四下河南》等等。传统曲目多为历史故事、传奇演义、各种公案、民间传说。花鼓戏《珍珠塔》的《二会楼》《方卿戏姑母》的道情和表演方式,具有洪湖地方特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活跃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爱好文艺的革命知识分子,创作了不少的鼓词。如《革命胜利歌》《洪湖渔民》《妇女解放》和《土地政纲》等。渔鼓演唱在传统曲目中除少数有固定唱词外,多半只有“书目”,演唱由艺人按“书目”即兴创作俗称“浩水”。洪湖建县初期,县工人业余剧团创作演出的渔鼓《洪湖渔歌》,是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较好的好作品。该作品在1956年全省职工业余戏曲、音乐舞蹈汇演比赛中荣获创作演出一等奖。同年,《洪湖渔歌》还在北京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再次获得一等奖,这是至今为止,洪湖市曲艺历史上荣获的最高奖项。

    2015年9月,由洪湖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熊前茂创作、市曲艺家协会渔鼓队表演的洪湖渔鼓《清水螃蟹确》在第十三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评奖活动(天门市)中荣获表演三等奖。同年,在“说唱荆州”曲艺大赛中获得特别贡献奖。由李克海老先生主演的湖北道情《欢迎您到洪湖来》,在第十三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评奖活动(天门市)中荣获优秀奖。2021年9月,由洪湖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彦芳表演的湖北道情《再唱洪湖浪打浪》荣获第十五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评奖(武汉市)“文学奖”。荣幸的是笔者均参加了这两届“百花书会”的组织工作。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