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第015版:文学副刊

打捞监利的民俗技艺

    □季湘

    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提高,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传承上百年、甚至千年的行当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了。老手艺人的独门绝活,由于传承乏人,也走向了终结。很多行当,仅仅存在了活在记忆或者书本里。

    如今还在从事这些民俗技艺之一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才是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艺术家。这些老行当,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还储存着许多人的童年美好记忆。

    捏面人

    去年春天,我走过故乡的一座桥,看见桥下的路边坐着一位师傅,正坐在凳子上聚精会神地捏面人。大人、小孩都围着他,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我凑热闹,挤了进去,瞅见一张小桌子上摆了一些动物、植物及人物形状的面人。

    有小孩嚷嚷:“爸爸,我要这个!”还有小女孩拿起一个小兔子对妈妈说:“我要这小兔子。”“这个贵,换一个别的吧。”这个小女孩将小兔子往怀里一收,扭着头,“我就要这个!”她妈妈无奈的笑了笑,拿出五元钱买了一个面人。小女孩嘟起嘴来,亲了小兔子一口。我见状笑了起来。

    现在到街上走一圈,想要看到做这种传统手艺的匠人们,已经不可能了。至于如何评价这门手艺,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然而不可否定的是,老艺人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加上竹签、剪刀、梳子、墨笔着一套普普通通的工具,利用搓、捏等手法,就可以制造出不尽的花样造型。你说这不是奇迹,这是什么呢?

    据说捏面人的技术传到现在已经很久了。三国时诸葛孔明南征蛮子,曾找来米、面,和好后,用一双巧手捏成各种各样的祭品,然后丢到江河,让水神享用,以达到平安渡江的目的,因此面人又称为“江米人”。唐宋时期人们的生活中也出现了类似捏面的物品,譬如宴席上的仿制花、果等等,供宾客食用或者做祭祀品用。宋元时期,比较富裕的人家常在举办宴会时,会请来捏面人捏出各种人物、鸟兽等,供大家欣赏。到了明末,在各地的庙会上,时常可以见到捏面人师傅。

    捏面人每天与老百姓接触,知道大人们、小孩子们喜爱什么造型,因此捏出的面人很少有那种假大空的面人,那种稀奇古怪的面人。他所捏出来的面人的主角大多是常见的人物、动物或神话故事中的形象,大伙一看就能辨认。譬如《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曹操,必须熟悉他们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方才能捏出那份历史的真实感。师傅的心力会赋予面人的新生命,充满了创意,让人击节叹赏。捏面人带徒弟,从来不会说多余的话,首先第一句就是说,捏人要从脸上开始,江湖人称之为“开脸”。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眼神的“刻画”也是重中之重,“画龙点睛”就是这个意思。

    监利一位老捏面师傅告诉我,面人的主要食材是小麦粉、糯米粉。一般要选用软硬适中的小麦粉,在小麦粉里添加糯米粉是为了增强黏度。小麦粉与糯米粉的比例约为4:1。将它们混合蒸熟后,再加一点食用油及食用色素。早期的捏面,个个可以吃,有的里面还包了豆沙馅等等,到了后来就变成纯粹用来赏鉴的民俗艺术品。

    有一次我问老捏面人:“要是一个面人做坏了怎么办?”他扬起几根白眉毛,“怕什么?捏面人捏坏了,还可以重来。——这不像有的人,走错了路,就不可以重来了。”他说完,低头捏着一个脚踩风火轮的哪吒,我却离开了,品味着他的这句话,觉得内涵无穷无尽。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