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化研究

洪湖民间曲艺概述(中)

    □程康

    (二)洪湖三棒鼓

    三棒鼓是汉族以及武陵山土家族曲艺曲种之一,广泛流传于重庆酉阳、湖南湘西龙山县以及张家界和湖北沔阳(洪湖)、天门一带的一种曲艺走唱形式。据史料记载,它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里已记载了三棒鼓在明万历年间的演出情况。清末与凤阳花鼓合流,在江汉平原洪湖地区流传渐广。为谋生计,沔阳(洪湖)、天门一带的人们带着三棒鼓背井离乡、浪迹天涯,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身背着三棒鼓呀,流浪呀到四方呀……,这是当年劳苦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民间艺人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曲艺形式来谋生的有力佐证。

    据《沔阳实录》中载“氏(陈友谅之妻)女形美而善歌舞,脚常曲行,口吐依呀……氏善刀法,三刀齐发,来回如飞……谅(陈友谅)编歌子队,演唱军兵间。”民间羡慕其技艺精美,欲仿难学,通过不断探索改进,使用三把农村收割麦子的镰刀,将其锯成只留下一手能捏的小把,用双手轮换抛丢,很快成了民间的一种演艺形式,由于水灾连绵,百姓为了讨米谋生,只有将镰刀除掉剩下三根木棍,即成为“三棒鼓”。

    这段讲述的是“三棒鼓”是怎样产生的,也说明了一切艺术形式是源于生活的,现在还不敢说“三棒鼓”是起源于洪湖地区,但起码可说这种曲艺形式在明朝洪湖地区有了新的发展,也是在三棒鼓前面加上洪湖二字的底气和源由。洪湖地处江汉平原,是著名的水袋子,加之历代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不修堤防,致使洪湖地区十年九水,连年遭灾,人们为了活命,纷纷以打三棒鼓、敲碟子、唱小曲等形式沿门乞讨,奔走四方,浪迹天涯,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艺人们被称之谓“中国的吉卜赛人”。经过长期的演唱实践,使之逐渐形成现在这一独特并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演唱形式。

    又据清嘉庆三十三年(1818年)纂修的《张氏宗谱》记载:“本族七房多百戏,渔鼓、三棒鼓尤优,张树川家三女的三棒鼓是所到之处,翘首伸颈,围于堵墙,大伤风化,出示禁止,稍加敛迹。”这说明了当年洪湖民间三棒鼓艺人高超的演技和人民群众喜欢此种曲艺的程度。

    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人击鼓唱词,一人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

    三棒鼓的棒法来自于生活,“闹春耕”“收割打场”“庆丰收”“拜年节”四套棒法,具有浑厚的生活气息。打三棒鼓技巧性强,三棒鼓击鼓的技巧有单跨花、砍四门、绞花、织布、单鼓花、双鼓花、麻雀钻竹木、白蛇吐飞剑、乌龙搅水、金钱吊葫芦等,表演者多为女子,用棒子击鼓,轮番抛出,此击彼停,边击边唱。唱词一般是七字一句,四句为一段,也有“五五七五”或“五五七七”的句子。表演时精力需要高度集中,用力要适当,更要贯通一气,并与演唱者要默契配合。

    解放后,党和国家除水害、兴水利,洪湖人逃荒流浪已成为历史,三棒鼓敲出的便是洪湖人民的“三棒鼓”新唱:听一曲鱼跃蟹肥、荷绿藕白的新曲,便能体会今天洪湖人民在全面开启洪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的信心和决心。2011年5月23日,三棒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洪湖莲花落

    何为“莲花落”?莲花落又称莲花闹、莲花乐、落花板等,流传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了。它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艺术品种,据专家研究得知,北方的“二人传”就是从“莲花落”演变过来的,有的地方把莲花落称为瞎子戏,历史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戏文内容主要为劝世文、扬善惩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吉祥口彩等。因盲人拜佛从善,而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盲人演唱时大都是两人一伍,一唱一帮,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为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民间也称落离莲或摇钱树。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说唱之词则编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莲花落各地都有,用地方方言演唱,不讲究打板,也没有成套的开场板,有的带有曲调为半说半唱,洪湖地区表演莲花落的演员主要以两人表演为主。莲花落和快板艺术都是打板。快板是京津发源的,用的是普通话演唱,而洪湖莲花落是用洪湖方言来表演的,这是莲花落与快板的最大的区别之一。

    据1992年版的《洪湖县志》记载:洪湖地区的莲花落”,民国初年发展到有专业莲花落的艺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种民间曲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艺宣传形式。许栩在《论苏维埃文化工作》一文中指出:“每当红军或赤卫军夺取一个地方后,莲花落艺人就立即开始宣传,随口编唱,农民非常喜欢看。沔阳县苏维埃文化部为此举办一期宣传员训练班。”建县初期,这一演唱曲艺也有所发展,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很多,其中颇获盛誉的有《纸老虎》《一贯害人道》《渔民翻身记》等。

    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洪湖善书

    善书始于何时,尚无确切史料证实。据传,在民间善书活动至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善书表演在洪湖的府场、新堤、龙口等地比较盛行。

    善书是一种宣扬行善的艺术表演形式,是有问有答、讲唱结合的民间曲艺品种,历史相当悠久,清朝时称为“讲条”,主要脚本有《十全十美》《劝夫改过》《四下江南》《五子哭坟》宣扬伦理道德,表达劝人行善的愿望。它的演唱旺季为每年秋收到来年二月尾,特别是正月元宵节,七月中元节前后,城乡的街头巷尾、屋前稻场,都可成为演唱处所,舞台布景很简单只要用两扇门板,几条长凳搭一小台,上放一张方桌,系上大红软缎绣花桌围,中间供着用黄表带写的“宣讲圣谕”或“高台教化”牌子,两边摆着嫣红色琉璃宫灯和一炉轻烟缭绕的檀香,两位身着长衫的艺人,走上台站立在方桌的两边,齐向台下一鞠躬,台下嘻闹的观众顿时哑然无声,艺人相互一拱手,善书宣讲便开场了,这阵势有点像说相声。

    善书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可概括为“正派、雅致、细腻、动听、感人”十个字,艺人的表演艺术也要有“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的过硬本领,其唱腔委婉、动情、朴实、深沉,具有浓郁的江汉平原地方风味,至今尚未失传的唱腔曲牌约十多个,其主要唱腔为“宣腔”,除长于叙述和表现哀伤之情的“宣腔”外,还有“重丫腔”“玉丫腔”“梭罗腔”“哀思腔”“花腔数板”等等。

    善书的曲目(案传——专用术语:“经官府判定了的案情,编成故事的谓之‘案’,凡民间故事、传说编成的谓之‘传’”)繁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已知传统案传,共有三百多案、善书案传、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和明末人冯梦龙编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相近,所不同的是善书大多是为民叫冤,抱打不平。此外,“三言”的语言较深,文人笔迹显著,善书语言朴实,民间俗话突出;“三言”较多地反映上层人物思想感情,善书较多是反映平民百姓的愿望和要求,“三言”只宜阅读,善书宣讲并存、有说有唱。

    (五)洪湖围曲

    围曲亦称围鼓,是一种群众自唱自乐的演唱形式,它以戏曲唱为主,并按剧种分班,如汉剧班、京剧班等,实乃为戏曲清唱,围曲的演唱方式是:演唱者围在一起,自奏乐自演唱,所以因此而得名。演唱者可一人一角色,也可一人多角色,视班底成员多少而定,比较灵活。

    据史料记载,围曲在洪湖主要流传于新堤、峰口地区,上个世界三、四十年代是围曲发展的极盛期。学唱围曲的班子共有八个,主要是汉剧班,其他还有京剧班、楚剧班、花鼓班等。当时参与汉剧班演唱的老少爱好者达三十多人。现在,在新堤荷花广场还能见到围曲的爱好者,不过都是一些70左右的老人,年轻人不多。

    围曲演唱活动,1949年前后多在茶馆内进行,演唱者自出茶费,为喝茶的人们作义务演唱,不计报酬,就象京剧票友一样,个人的业余爱好,只为过瘾。若遇亲朋好友有婚丧、祝寿和店铺开张等喜庆之事,则应邀演唱。解放后多在节日或夏夜纳凉时为群众演唱,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它是一项爱好者都能参加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文革期间一度消失,在堪称盛世的今天,围曲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出现在新堤的各大公园,就新堤荷花广场每天聚集的爱好者就高达几百人之多,他们都是自发的参加活动。

    (六)洪湖小曲

    洪湖小曲亦称内河小曲或碟子曲,后定名为天沔小曲,属湖北小曲的一个分枝。早期用于沿门卖唱,后进入茶馆酒楼,表演者边敲碟子边唱,也有由一人用二胡伴奏自拉自唱的。曲牌有100多个,多源于民歌民曲。曲调优美轻快,内容多以爱情生活为主,如《薅黄瓜》《掐菜苔》《补背搭》《绣荷包》等。

    洪湖小曲是湖北小曲的一个支派,其格调优雅。湖北小曲俗称外江小曲,洪湖小曲亦称内河小曲,都是由湖北中部地区流传的明清俚歌俗曲演变而来。光绪年间,天沔小曲艺人末尾与汉滩小曲艺人搭班,进入茶馆坐唱,逐渐融合一体,并逐渐盛行于长江沿岸的汉口、武昌、黄石、新堤、沙市、宜昌、九江等地。20世纪20年代更名为湖北小曲,洪湖地区的人们习惯叫洪湖小曲。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唱词和音乐好多都是小曲形式改造加工而成,如《手拿碟儿敲起来》等。

    洪湖小曲显示出浓郁的湖北江汉平原地方特色,在社会历史、地域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洪湖小曲作为地域特色浓郁的曲唱艺术,深受洪湖人民群众喜爱,她作为荆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代表湖北民族民间艺术走出国门。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介绍湖北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洪湖小曲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专业演员和专业团队缺乏,爱好者不多,呈青黄不接形态,所以抢救传承任务已刻不容缓。欣喜的是2008年6月,湖北武汉申报“湖北小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洪湖渔鼓皮影戏

    皮影戏,俗称皮影子。清道光年间,沔阳绣花堤(今属洪湖市)皮影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引进皮影戏,以沔阳渔鼓行腔、方言道白演唱,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沔阳皮影戏。尔后,张洪显、刘泡等人相继组班演唱筒子腔皮影。咸丰年间,皮氏兄弟传徒陈大焕、陈大海,皮影戏在乡间日益盛行。同治年间,沔阳成立皮影行会,公推李坤能为会长。清末至民间时期,陈焕玉、李长恒、龚培林、陈幺、龚本愧等人自立班社,收徒传艺,在农村集镇、茶馆酒楼演唱歌腔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珍贵的民间艺术,是一种用灯光把色彩鲜艳、雕镂精细的皮影人物和布景映在白色的幕布上,演员们操纵着皮影人物,配合音乐歌唱来表演故事的曲种。我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它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至少有800年历史。

    皮影戏在洪湖流传,已有200多年历史了,演员多为半职业艺人,三、五人搭班演出,音乐唱腔为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渔鼓”,伴奏乐器除打击乐鼓、锣、外,还有渔鼓筒子,这也是把皮影戏纳入曲艺类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放后加用了胡琴(京胡)。

    皮影制作,初以布鞋壳雕刻,后改用牛皮,雕刻出线条清晰、形象逼真的人物剪影。其唱词合辙押韵、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唱腔以沔阳渔鼓为主调,融合沔阳花鼓腔,节奏欢快活泼,曲调高亢豪放。唱腔共50余种,主要有琵琶腔、凤尾腔、高腔等。根据沔阳地理区域,唱腔又分为上路子、中路子和下路子,以下路子最为流行。

    据许多宗谱记载,洪湖地区唱戏谢神(也称打醮唱戏),大多是演皮影戏。《傅氏宗谱》载:“万历五年,户部尚书傅颐病,上特发币五十两,命道官建醮三日夜,唱皮影戏献供,先祖上疏谢,病寻愈。”明末以来,洪湖流传的主要是“歌腔皮影”。清末民国初,曹市皮家横堤的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两兄弟,把渔鼓引进皮影戏,发展成为渔鼓皮影,“歌腔”皮影逐渐消失(载《洪湖县志》)。江汉平原的皮影艺人都敬皮氏兄弟为渔鼓皮影戏的创始人与“祖师”。所以说渔鼓皮影戏的起源地是洪湖。皮影戏除了演出传统剧目,也可根据时代的需要编演现代题材的剧目,进行宣传鼓动。早在1930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苏区文委会就曾以“活捉张辉瓒”的故事,编演过改良皮影子。解放后洪湖县皮影队吸收了第一批女演员,在音乐唱腔上也进行了改革的尝试,用花鼓戏、民歌小调以及其他一些音乐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了皮影人物面部由静到动的创新,为皮影戏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1979年后,皮影艺术迎来了复兴,当时全县各乡镇茶馆都有皮影演出活动,新堤就有3家茶馆,演唱的剧本都是连续性强的传统剧目。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电视、电影艺术的发展及喜爱传统曲艺观众的老去,皮影戏又渐渐消失了。

    2006年5月20日,江汉平原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湖北道情

    《湖北说唱音乐集成》中记载:“宋、金、元年间,道士和文人为道情所作之词或散曲,可谓风靡一时”。20世纪50年代,湖北道情创始人周维(洪湖新堤人)借洪湖渔鼓之根,经过嫁接组合,发展为别具一格的湖北道情。

    道情是什么?具体来讲道情是一种典艺形式,始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源自陕西。早先是道士在传经布道时为了招徕观众,使用渔鼓、简板作为乐器的一种说唱艺术,传说的“八仙”中怀抱渔鼓的汉钟离、擅长吹箫的韩湘子、手执简板的张果老,都是有名的“道情”说唱表演家。湖北道情又称沔阳道情(也可称洪湖道情),是1949年后在洪湖打硪号子、洪湖渔鼓、洪湖花鼓戏的唱腔、曲牌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新曲艺品种。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们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创新演变而成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以沔阳话(洪湖)道白,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传统民间曲艺品种之一。

    湖北道情多作为舞台演唱,以一人站唱为主,由小型民乐队伴奏,其曲牌由洪湖打硪号子演变而来。两人对唱时,另一人敲击瓷碟,唱到尾腔时,多为众人帮腔。湖北道情的道具非常简单,只有一个渔鼓和长约一米的两块简片,这简片是竹质的,故称为“竹简”。末端向外弯曲,上装有铜铃,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乐器,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怀抱渔鼓筒并打击竹简,右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头击渔鼓筒,边唱边打竹简,控制渔鼓和节拍,渔鼓筒只在前奏时才开打。

    湖北道情唱词的格式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一般可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句子长短不拘,双向贯穿全篇,其间可以嵌字,也可构成三字、四句、五字垛句。全篇通常为一道韵辙到底,一篇段子的唱词结构,大致分为开头、正文和煞尾三个组成部分。开头一般为四句,简述故事发端;正文为主要篇幅,展开矛盾纠葛,揭示主题;煞尾一般也为四句,总括全篇,与开头相呼应。湖北道情在洪湖一带民间乡土音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曲牌。演唱的几十支曲牌中,保留了“西韵”“西悲曲”“秋蝉曲之一”“秋蝉曲之二”“数板”“龙抬头”“龙摆尾”等十多支曲牌,形成湖北道情的基础腔调。

    在湖北曲唱的曲艺品种中,湖北道情形成最晚,但在群众中的影响并不逊于其它曲种,被专业机构认定为湖北地方曲艺四大曲种之一。文章到此有人肯定要问湖北道情与洪湖渔鼓的区别在哪里呢?都是以渔鼓为主要演唱乐器。简单的讲:单用渔鼓筒伴奏的叫渔鼓,渔鼓和简板并用的叫道情,与洪湖渔鼓同根异果。洪湖的渔民和村民曾怀抱着它无数次唱起那丰收喜庆的渔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曾称它为“东方一绝”。

    2007年,湖北道情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道情的创始人周维老先生被评为湖北省级非遗传承人。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