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黎维武 中国有四大名莲,即福建建莲、江苏湖莲、湖南湘莲、洪湖渔莲。 唐代白居易来到襄江以南的荷塘咀(今洪湖峰口万全交界的塘咀南昌一带),看万顷红莲,流连忘返,吟唱起了《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描绘了鱼和莲相戏碧波,众人合唱江南采莲的欢乐场面。附有《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塘咀也成为白居易故居,为白氏家族繁衍的地方。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宋朝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处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肯定了莲珠品性高洁的形象。从此,洪湖渔莲被誉为“花中君子”。 清乾隆慕名下江南,游到螺山殖莲场,见红莲连天,碧荷万顷,渔民殷实,民风淳朴,听渔歌唱晚,莲女飞舟,情不自禁赋诗赞螺山。民间渔鼓用鱼尾腔唱的采莲歌长期流传,“洪湖景色秀,荷叶莲蓬藕。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 洪湖渔莲天生丽质。一曰娇媚。洪湖渔莲有一种鱼骨香味,近看,花开红颜,袅袅娜娜。远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数以亿万计的莲叶连天,望不到尽头。二曰爱怜。莲动下渔舟,鱼恋水深藕恋塘,倘折断一根荷,损失一窝藕,七月莲,十月落,令人惋惜。三曰纯洁。洪湖渔莲出淤濯清,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无数志士依托洪湖,争取公平正义,写下了光辉篇章。所谓莲洁,即为奉公。渔莲茎儿、叶儿、果儿、根儿,精细洁白,口味纯正,食药同源。 洪湖处东经113°07'—114°005',北纬29°039'—30°002',最适宜种植渔莲。洪湖的青泥巴土柔软细腻,致莲藕形状长,饱满,淀粉含量丰富,煮汤易烂,肉质肥厚,炒食甜脆,煨汤即粉,香、脆、清、利,商品率高。“长江的鱼,洪湖的藕,才子佳人吃了不愿走。”“莲荷无限酒,醉杀洪湖秋。”正是渔莲品质的写照。 洪湖渔莲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自元代中叶以来,2300年的种植历史,1万多公顷面积,渔莲及其附加产品总量近40万吨,名扬全国。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渔莲文化意音形美再研究再挖掘,服务水产大市旅游名市极其重要。洪湖文化研究会担负起历史的使命。 ——挖掘整理创作渔莲文化系列。收集故事、图腾、渔画,渔莲符号,渔莲诗歌、书法、剪纸、雕塑,制作文化传播产品,建设渔莲馆展示渔莲文化,打造文化强市,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将渔莲文化融入企业。由华贵湖北莲藕协会主席单位牵头,涉渔涉莲企业参与,将“渔莲之情”纳入园区建设、生产、运营、发展、文宣、产品包装、电商平台,一企一策,形成品牌logo。 ——普及“渔莲共生”农业种养模式。按照绿色、生态、立体种养理念,发展规模产业,提高农田土地利用价值。 ——发展渔莲农旅。城区一街一巷一园,农村一村一品的莲街藕村渔村等文化小镇小村,创作渔莲文化小品,将生态旅游与擦亮小城镇结合,文旅、农旅、商旅结合,留住人,吸引人气。 ——建成渔莲文化产业链。打造渔莲文化平台,让渔莲文化产品进企业、作坊、社区、校园、居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及用品,形成产业链。 洪湖渔莲底蕴深厚,土地富饶,名声远扬。这些有形和无形资产必然能变成生产力和新的增长极,助推洪湖渔莲走得更远,形成更大的影响,将“洪湖”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