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段绍华 1940年6月8日,日寇入侵沙市后,沙市与外地交通不便,市场上销售的香烟,多为日伪合作社供给的“旭光”等少数牌号的烟,一般人不容易买到。日寇投降后,市面上才逐渐有“红金”“大前门”“白金龙”“双斧”等申、汉烟销售。由于这些大城市烟厂的生产能力有限,供不应求,沙市的卷烟工业由此应运而生。 开始是手工卷烟,卷烟户遍街都是。究其原因:一、投资不需大本钱,钱少小搞,钱多大搞;二、无需铺店、门面、场地和橱窗、柜台、货架,自家住房就可生产;三、劳动量轻;四、全家老少都可参加;五、周转快,“吹糠见米”,做出来就可卖钱。 当时卷烟用的烟叶主要来自襄樊与南阳之间的河南邓县,其烟叶色泽金黄,有油质、香味纯正。也有湖南益阳及松滋刘家场、曾埠头的。沙市郊区杨场也生产烟叶,虽烟质较差,然成本低,也间或采用掺合于其它烟叶。市内有几家山货行代为销售,如华兴公(原红旗百货商店侧面)、甘义兴(今解放路)、泰记(今解放路)等处。 卷烟必须将烟叶切成烟丝,切之前用水喷湿。有的是将去筋喷湿的烟叶重叠成约30厘米高、放进小铡刀里用手铡(像中药店切药片)。如需量大,就将去筋烟叶重叠至70厘米厚,打成紧捆,然后用刨刀刨,叫刨烟丝,有专刨烟丝的作坊。因烟叶在切刨之前要喷洒水分,重叠时烟叶颜色要变黑,重叠越厚,捆得越紧,对质量影响越大。到1947年,有了专用切烟丝机切烟丝的专业户,如张宝举(原解放路二小隔壁)。 手工卷烟的劳动量虽然不大,但做起来还是够麻烦的,如将烟叶上的烟筋撕去,这种活又脏又累。把撕好的烟叶送去切成烟丝、冲浆糊、在卷烟纸上盖上商标图章、在烟丝里喷洒沃古林等香料;卷香烟、锯烟、烤烟、包装,然后才可销售。 生产卷烟最主要的工序是卷烟。卷烟机用木盒制成,约一尺见方,盒上粘有一张坚固的牛皮纸,牛皮纸下面放有一根约一支香烟粗、七支香烟长的小铁棍。按需要的份量将烟丝撒在牛皮纸上,另放上一长条涂有浆糊的卷烟纸,用两手捏住铁棍两头向前推动即成为一根约五支烟长的卷烟。积累数十根时,放在锯烟的木盒内。此盒为长方形,两头无档板,上面无木盖,两侧的木板上,每隔一支烟长的地方有一条裂缝。然后用钢锯条制成的小锯,从裂缝中锯下,便成为一支支香烟。经过烘烤,最后包装成盒。包装工人技术非常熟练,用手一抓就是20根,一天可以包五六十条。 这些手工卷烟者大多是城市贫民和个体劳动者,而且多是全家人参加劳动,也有临时雇请工人的。如曾舜卿(现民主街口)、周家恭(原堤上大同三街)、凌世杰(便河桥头)、马德山(梅台巷口小巷内)、王东源(胜利街张家三巷附近)……。 与此同时,也有为之配套的行业产生,如前面说的切烟丝的;有专印香烟包装纸的小印刷厂,如汤润之的裕华印刷厂(在梅台巷口),还有张尽美(崇文街口)、熊炳贵(青杨巷内)、沈有为、谌记(皆在平安巷内等);有为卷烟做外包装大纸盒的(香烟条装大纸盒),如沈海记(原堤上大同二街);有代为卷烟户将卷烟纸理成扎的(卷烟盘纸只能机用,如改作手工用必须理成一扎扎的长纸条);有专刻墨头的(即每支烟上盖的商标印,用木刻或牛角刻,改机制烟后为铁刻的)等等。 当时,也有用四川烟叶卷烟的,这种卷烟无需将烟叶切成丝,也不用卷烟纸,只用烟叶直接将烟叶卷成长条,生产时只需切刀和浆糊即可。沙市人称此为“叶子烟”,又叫“金堂烟”。生产叶子烟的有顾荣生的“飞虎牌”(原江汉电影院处)、刘协和的“和合牌”(胜利街大赛巷口),还有江渎巷、回澜巷等处也有人生产。 1946年,沙市开始机制卷烟,为一姓刘的开办的华中烟厂(在今胜利街张家三巷口)所产。该厂由河南某地迁来,其资金雄厚,生产“弟弟牌”和“荆州牌”两种。“弟弟牌”价廉,劳动人民多吸此烟,销路很广;“荆州牌”价格较高,销路也不错。后来,该厂不知何故逐渐紧缩,最后关门停业。 1947年后,沙市本地的手工卷烟户逐渐联合办起机制卷烟厂。开始为木机,与铁机相仿,即木质机座,转动与制烟部分为铁质。其动力为手摇,在主机的前面有一个大转轮,安装在木座上。两个壮汉各站转轮的一边,用手摇动转轮,通过皮带的传导,转动机器制出卷烟。主要厂家有福彩烟厂(原和平一街尾靠堤处,仅此一家为独家经营),华洋卷烟厂(先在现胜利街原公安局对门,后迁至原中山横街口改名为“集成烟厂”),为手工卷烟户曾舜卿、丁凤梧、谌瑞庭等人合伙经营。该厂先为木机、后改为铁机,并备有切烟丝机。这些厂家所产卷烟行销荆沙周围县镇。 1948年又有手工卷烟户,如凌世杰、周家恭等,合伙经营华联烟厂,开始创办时没有机器,是找夹贵街(后为中山横街)一姓何的租赁的木机,租金每月为大米5担(为老容量单位,每担10斗,约合现在78公斤)。该厂以生产船牌香烟为主,由于经营不善,生产半年后濒临破产。1948年下半年,该厂生产的金枪牌香烟在当阳的淯溪、河溶一带打开了销路。客户为了盈利,又怕物价猛涨,都是先付款后取货,资金得以周转,该厂才转危为安。 这个时期,武汉大业烟厂倒闭,该厂股东代理人钟汉三携带剩下的部分资产搬迁沙市,与华联烟厂合并,厂名仍称“华联”。大业烟厂带来了铁制卷烟机与切烟丝机各一部,还带来了大批印有“绿鹦哥”和“红皇后”卷烟的商标牌号及包装,从此,结束了木机制烟的历史。该厂原在便河桥头,合并后迁至豫章会馆戏台的里面(原便河路二小后面)。 与此同时,曾有王让之兄弟二人与华联厂合伙经营,但不足两月又分开。不久,该厂搬迁到四川万县。华联烟厂后来又迁到克成路(即现在的新沙路清真寺隔壁),改名为“九成烟厂”。开始还勉强维持,后来就一蹶不振直至倒闭。 沙市机制卷烟业除以上三厂外,先后还有福记烟厂(在现在的教育幼儿园附近,该厂因在楼上煨汤不慎引起火灾,毁于一炬)、大华烟厂(在现中山路群艺馆对面),六合烟厂(在胜利街口对面中山路上)、华康烟厂(现崇文街,原为药店后为织布厂)、福兴烟厂(共和巷口)、××烟厂(原黄州会馆,崇文街小学后面)、××烟厂(迎禧街中段)、新新烟厂(今胜利街港务局宿舍处)等,这些烟厂都备有铁制卷烟机和切烟丝机,其制烟程序与手工卷烟基本相同,仅生产范围与生产量较大而已。 后来,除生产20支装的盒装烟外,又生产一种50支装的白大包烟。这种卷烟只用一张白纸一包,在白纸上印一种单色商标即可。如九成烟厂生产的“梅鹊牌”和“民生牌”,因经济买惠,颇受劳苦大众的欢迎。 当时除机制卷烟厂外,仍有不少手工卷烟单干户(较大的卷烟户均合伙办烟厂去了)。机制烟厂每生产出一种畅销的香烟,就有手工户假冒其产品。如九成烟厂生产的民生牌50支装的香烟,较受群众欢迎,很快就有假冒的“民生”充斥街头。这些假冒烟影响了畅销烟的信誉,生产厂家不得不重新创牌,几经折腾,倍受损失。 解放后,申汉烟如“飞马”“双斧”“腰鼓”“金禄”等名牌香烟大量涌入,沙市的卷烟就很少生产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工商业逐步开始公私合营,市商业局和供销合作社共拿出资金1.5万元,华中、集成、福彩、华大等私营厂家皆以生产资料作价入股共1万元,成立了“更新烟厂”(原便河西路人民剧场招待所处)。1952年该厂不慎失火,生产车间(包括卷烟)全部焚毁,原料车间因在另一边(原人民艺术团内)而幸免。不久,该厂关闭,沙市的卷烟工业也逐渐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