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荆楚往事

荆人纪事
万千山水一壶中
—荆州紫砂壶收藏家吴昊的紫砂情怀

    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顾景舟

    吴昊收藏的大亨僧帽壶。

    紫砂壶收藏家吴昊。

    □曹歌

    中国文物鉴赏界传奇人物王世襄,从一堆尘封丝绕的旧家具旁走过,一眼就能辨出哪个是明代的家具,此为文物鉴赏的最高境界——“望气”。人以为神,不可信,但所谓井蛙言海,夏虫语冰,不足辩也。

    世襄老人已登仙界,事不可考。但在湖北监利这座滨江小城里,有一位老人,在一堆紫砂壶中,扫一眼即能辨出真假,进而断泥料、明工艺、判其价值,也是神乎其技,虽不能说“望气”识壶,但这种眼力,也是世不多见,堪称一奇。此人就是被紫砂玩家尊称为“昊伯”的荆州紫砂壶收藏家、鉴赏家——吴昊。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紫砂江湖,波谲云诡,深不可测。光是紫泥、朱泥、段泥、降坡泥和由此衍生出的数十种泥料就让你如坠云里雾里,不辨东西,再加上各种制作工艺,全手、半手、机工,灌浆、化工壶等等不一而足,令人望而却步。昊伯能有此境界,是其近半个世纪心血修炼而成。

    上世纪80年代,明人周南起的《阳羡茗壶系》,让年轻的昊伯初窥紫砂世界的风情万种、巧夺天工,从此痴迷其中,心心念念,不能忘怀。一次出差到辽宁沈阳,在故宫门前,有人兜售紫砂壶,其中有一把据说是邵大亨制作的。不玩紫砂,不知道邵大亨,在中国紫砂界,邵大亨如同画中吴昌硕、齐白石;书中王羲之、颜真卿一般的存在。当时昊伯并不知晓它的价值,但觉得亲切、熟悉,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于是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又向同事借了40元,140元收了这把大亨僧帽壶。在那个年月,这可是昊伯3个多月的工资。

    一壶入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40多年的光阴,从青年到白头,如今,“几壶斋”中500多把形态各异的紫砂壶,勾勒出昊伯半生的追寻和探索。时大彬的古拙简朴,陈鸣远的清秀沉雄,邵大亨的铁骨庄建,陈曼生的曼妙多姿,翟子冶的瘦硬清拔,顾景舟的华贵雍容,壶以人名,人以壶传。对于昊伯,每一把紫砂壶,都是一个文人的梦境,是波光云影、杏花春雨的悠闲所在;是唐诗的故土、宋词的花苑;是烟笼寒水、画舫船头的飘渺意境,这里有文人的风骨,蕴含着历史的契阔与一切过往生活的无边风月。

    在紫砂壶极端小众,尚未被众人所熟知的年代,昊伯无数次来往于鄂苏之间,寻矿黄龙山,问“道”丁蜀镇。踏破铁鞋,“茅庐数顾”,只为一睹传说中一把好壶的风采,一解心中疑问。久而久之,宜兴紫砂圈子都知道有这么一位来自湖北荆州的“壶痴”。其好学的态度,对于紫砂异乎寻常的热爱和感悟,让很多制壶老师傅都愿意指点一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口传心授,如武术中的内家拳法,中医的脉诊针灸,紫砂亦是如此。600多年的发展历程,很多匠人在创作过程中,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制壶秘籍。昊伯于此间磨砺多年,移樽就教,程门立雪,终悟“泥、型、工、款、功”紫砂五艺之妙理。

    寻壶、藏壶,除了工作,就是壶。由此被人讥为“玩物丧志”,然而时间证明了一切,昊伯于玩中得趣,壶中悟法,玩出境界,玩得工作屡出佳绩,玩得生活云淡风轻。

    筑台邀月,种蕉邀雨,藏壶寻梦。

    于昊伯而言,每一把紫砂壶都是生命的涅槃。千万年前形成的个性独具、色彩斑斓的砂矿,经过岁月的陈腐,百转千回的提炼,匠心打磨,成型成器,再经千度窑火淬炼,窑变新生,期间拥有的自由和灵性,暖手温心。一壶在手,可以把玩,可以品茗,可以幽赏。与壶对话,可以缓解人世的冷暖和淡漠,可以调剂生活的苦辣酸甜,可以领略到来自心灵之外的豁达与自由。茶靠泡,壶靠养,平时养的虽然是壶,其实是在养自己。养壶的过程,也是人修养身心的惬意时刻。寻壶、藏壶、做壶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然而,紫砂也在用蕴含其间的灵性反哺、陶冶爱壶者的精神品性。

    每遇尘世烦恼,紫砂能让人心沉静,凝神静虑,少躁专一、得养神之用。杜甫有诗曰:“始知豪放在精微”。在鉴赏紫砂过程培养出来的耐心,细心的素质,让昊伯在工作、生活中从容不迫,不疾不徐;紫砂壶上的精美陶刻,是他学习传统文化的立体读本;紫砂造型讲究心悟手出,耳濡目染,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很高的审美修养,这给作为新闻人的昊伯以很大启发和帮助,让他能在看似寻常

    的故事中发现蕴含其中的生活之美。几十年的新闻生涯,多次斩获中国新闻奖和湖北新闻奖,他说,这里面有紫砂艺术给予的熏陶和营养。

    悠游于紫砂江湖近半个世纪,期间有清溪蜿蜒,也有浊浪排空,然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依然初心不改,只陶醉于紫砂文化内在的魅力和美学价值,对于附着其上外在的财富淡然处之。昊伯对紫砂的感情,一如慈父对幼儿,晨昏相伴,日夜摩挲,几十年的相处,彼此好像有了心灵上契合,彼此营养,共同成长。

    在他看来,紫砂方圆器的柔中寓刚、方中寓圆,圆中有变,就是一卷立体的《中庸》;而师法自然的“花器”,花卉翎毛、瓜果鱼虫、梅兰竹菊,一应俱全,在匠人慧心巧手之下,散发自然的清新和广博,一壶在手,“卧游”大千,壶中山水,胸中丘壑,何须远足;而“筋囊”的精确严谨、纹理清晰,明暗分明,做人著文理应如此,紫砂壶中蕴含的灵性和精神,是生活的艺术。一把好壶自有其非凡气度,人学紫砂壶之大度,必能遇事豁达,心胸宽广;人学紫砂壶之广阔,必能智达高远,光明磊落。

    一把壶,一段情,一个故事。数百把壶数百个故事,串联起半个世纪的人生,他说,其实懂不懂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论对待生活和工作,都要有专一执着的品行和认真的态度。

    如今,在滨江小城柳风波光的岁月里,在茶香浮动的“几壶斋”中,昊伯继续他的寻壶、藏壶、鉴壶、品壶、说壶、做壶的悠游生活。他说,准备写一部关于文人与紫砂的故事,为当前孔方势盛,鱼龙混杂的紫砂世界,增添一点文化的因素和传统的营养,也为他半生的紫砂之爱,做一个总结。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