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浅谈秧田号子《啰啰咚》在舞蹈中的创作与传承

    □田云

    秧田号子《啰啰咚》是遗落在江汉平原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2008年由监利县文化馆作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项目申报成功后,监利县《啰啰咚》的舞蹈音乐等创作才开始得以真正挖掘整理。如何将《啰啰咚》用舞蹈的形式更好的表达传承下去,如何将具有本土地方特色的动作元素和汉族民间舞蹈语汇巧妙结合,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

    监利是人口大县、产粮大县。每到插秧季节,车驶出县城,顺着公路两旁可以看到延绵不断的秧苗,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农民朋友弯腰低头忙碌的身影。收割的季节,沉甸甸的金黄稻穗散着谷香,辛勤的耕作,丰收的喜悦,这些劳动场景都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源泉和理想素材,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用舞蹈的方式去赞美劳动者,记录美好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舞蹈,是情感最原始最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诗经·大序》里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劳动中,农民朋友通过歌声和肢体语言驱赶疲劳,鼓劲打气,既娱乐了精神,也鼓舞了士气。很多民族民间舞的产生,也是通过不同的地域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加以提炼而形成不同的律动和风格,用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形成各种艺术成品展示的。所以,舞蹈语汇和元素与劳动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托、互为支撑的鱼水关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很多年来,我都在尝试,如何深入到监利农村,搜集整理一批具有监利本土代表性的舞蹈素材。1991年,我进入监利县文化馆工作,先后查看翻阅1973年监利老一辈文化人周锦成等同志搜集的《民间集成》,里面除了有舞蹈《溜老三推车》《赶会》的一两张图片和零星的《啰啰咚》唱词旋律记载,没有任何关于《啰啰咚》舞蹈动作图形和文字方面的记录。随着文化事业的日新月异,曾经过于程式化的编排与动作已经明显跟不上现代人的欣赏水平和娱乐要求。

    1991年,为打造荆州名片,古荆州城开展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大型文化活动——荆楚文化节,整个大荆州举全市之力办大型文艺团体舞展演——《荆楚雄风》。监利县接上级通知后立即行动,专程到武汉请权威专家为此活动出谋划策,从音乐到舞蹈创作全部由我省顶级知名专家组队打造。监利县文化人夏香元、胡建成等同志用方言口唱《啰啰咚》部分传统小调,周守宏同志执笔撰谱,为大型团体舞《田园春晓》舞蹈的创作编排提供原始资料依据。县花鼓戏剧团罗凤桂老师提出自己初步舞蹈设想,我们一起赴武汉和省歌舞团请教老一辈知名舞蹈编导熊干锄老师定度舞蹈创作方案。当听到这些淳朴浓郁的原生态曲调时,熊老师当场兴奋地手舞足蹈,表现出对民间文化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短短十几天,由熊老师亲自创编的220多人的大型团体舞《田园春晓》新鲜出炉,电脑绘制的舞蹈场记定点到每一人的站位、动作,框架细节一目了然!可以说《田园春晓》的成功演出,是监利县《啰啰咚》第一次以舞蹈的形式呈现,也是前所未有的最大出新。

    音乐的主体部分为ABC式三段体结构,前面开场采用监利县惯用的散板作曲手法做引子开端。一群妙龄女子,身着楚汉对襟红绵绸套裳,头戴正反两色斗笠,斗笠内有帽托外有边檐,雨滴似的银丝线围帽沿一周;腰系黑色镶花肚兜,兜里暗藏渐变色黄丝绸做高潮“玄机”,所有服装道具均由监利县老一辈文工团专业舞美设计师李元瑞同志精心设计打造。

    只见200人的舞蹈方阵呈小菱形密集在入场口,舞者双手背后,手握黄绿相间的绿色扇面,随音乐起势踮起双脚,碎步呈放射状扩散,缓缓流动步入到场地中央,气势恢宏,场面壮观!进入A段正本时,是一段地面动作,200名舞者双手握扇,仰面看扇,按节奏从下而上抖动扇面,传递秧苗向上生长的过程信息,好似一片充满勃勃生机的绿油油的秧田,扇面抖动时,似有秧苗清香扑鼻而来。接着是四人一组十字搭肩背手踩水车的舞步,表现了有说有笑,团结一心的劳动场面。

    乐曲进入B段时,200人分成五个大组,每组各40人,呈眉毛型燕坐式席地斜卧,潺潺的流水声和舒缓的节奏表现劳作后的休息画面。这时,一群淘气的放牛娃出现在场地中央!逗闹,斗牛,拽牛尾,跨牛,时而翻滚,时而跳跃,这些毯子功的展示不仅仅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童趣,而且巧妙结合演员的基本功提升了舞蹈的技巧含量。特别有看点的是,由两人组合似舞狮手法扮成的牛儿,身披黑色布皮,头戴红色牛角,翘起的尾巴随身体左右摇摆,真是憨态可掬,悠然自得!在两个演员的通力合作下,一个耍头,一个抱腰扮尾,摇头晃脑地奔跑在场地中央,给人以活灵活现的俏皮之感。天真活泼的孩童,辛勤劳作的人们,一幅天地祥和国泰民安的美好画面顷刻展现在观众面前。短短不到两分钟的童趣表演,可谓画龙点睛,神来之笔。

    音乐C段是丰收的热闹场面,音乐激情而热烈,近一米左右长的双色扇突然由绿过渡到黄,加上黑色肚兜事先暗藏的黄色大丝绸有力扬起,进一步渲染了稻花乡里丰收年的喜庆氛围。转眼间,舞者们右手合扇变为割谷镰刀,画面中又出现四个踩着高跷的稻草人,手拿破芭扇,僵直的身子左右摇晃甚是可爱,使整个情景变得幽默诙谐起来。音乐疾速加快,将气氛推向高潮,200人的大方阵变成5大斜排,以排列式的表现手法,将双手反复有力晃动,随风扬起的应该是那阵阵飘香的稻谷吧!

    音乐到尾声时回归到安静的慢板,与开头引子首尾呼应,5组各40人的相互簇拥向内围成圆形,用上下叠加的方式形成立体谷仓,将可爱的稻草人围在圆中央,满载着丰收的粮仓,从8点方位慢慢下场后圆满结束。所有创作思路和过程可谓是大气磅礴,结构严谨,细节精致,构思巧妙,给观者以趣味盎然,给演者以意犹未尽之感。

    时隔多年,我依然对这个舞蹈情有独钟,整个音乐结构、表演动作、服装设计、编导场记等,至今回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作为一个亲自学习并传授的首批辅导人员,我有幸得到熊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和所有场记示意图,并理解到了每一个舞蹈语汇的创作动机。一个舞蹈工作者,光跳几个动作是远远不够的,立意、案头、队形场记才是舞蹈创作的核心部分。在后来几十年的工作中,我一直将此场记手法作为编舞的惯用方法。一个时代的精品,是值得推敲和回味的,我有责任将如此优秀的作品做一个全面的解析和记录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我相信,熊干锄老师创编的大型团体舞《田园春晓》同样也会给后来的舞蹈创编人员在创作中打开思路,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遗憾的是,继监利师范为迎接国家教委检查,我复制排练过《田园春晓》这个节目后,监利县乃至全市再也没有开展过类似于几百人团体舞如此大规模的演出活动。由于场地、经费、人员、组织等各方面原因限制,后来一些年中编创的《啰啰咚》也仅限于几十人以内的舞台表演和广场舞而已。

    为了继续推广非遗文化,我个人先后编创过几个不同版本的《啰啰咚》《美丽的传说》《赶会》《采莲》等非遗作品,《啰啰咚》以舞蹈、表演唱、歌伴舞等不同形式在舞台出现。

    第一次是与县花鼓剧团谢军乐老师共同创作的表演唱,由颜昌雄老师喊号子担秧从下场门出场,杨红等4男4女身背斗笠,手拿秧苗边歌边舞。通过对插秧的想象和观察,我用塌腰撅臀左右扭腰摆胯等动作,加以左右倾头的协调来突出女性的身体特征,增加肢体的美感,通过动作来表现农村妇女丰腴的体态和爽朗的个性。男士用小马步左右移动重心来表现男人插秧时的娴熟和利落。抛秧、接秧、擦汗、打趣、逗乐等场景来丰富农忙季节的热闹场面。第二次编创是四人组合分声部表演唱,由陈斌、董利应、赵丹、姚秋红表演,参加了荆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歌曲部分由胡建成老师创作,并请荆州专业录音师制作伴奏midi。歌手身着红色大花土布衣裳,头梳齐臀戴花长辫,有歌有舞,亦动亦静,以美丽、端庄、高挑的姿态出现,一改以往乡土气息。后被监利县很多演出团体借鉴复制传播,在监利《啰啰咚》民歌赛中曾获一等奖,被监利县调用参加省团拜会等等。第三次是参加全省非遗展演,我特地到柘木乡采风,听传承人王诗斌介绍,插秧除了一人持鼓吆喝外,还有一情节叫关笼子,情节为:插秧速度较快,人为了在劳动中逗趣,两边的人故意对眼神加快插秧速度,把中间的人堵死在其中出不来。这些小情景无疑给我一些创作灵感。

    在全省非遗展演中,我在编导和领舞的17人歌舞《啰啰咚》中,特意安排了一男三女四位农民参与其中,以原生态演唱作引子和结尾,自始至终将农民和演员有机结合,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啰啰咚》深受观众的喜爱。

    2012年,为了力争在非遗上再创精品,我馆特地花重金邀请到武汉专业导演为监利县创作团体舞《稻香飞歌》。在演员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分别从各广场舞队伍里精选演员50人,演员年龄普遍偏大,后于2013年由我改编,将道具斗笠换成55寸绿扇,选用10多名省艺术职业学院监利班专业学员穿插其中,所有演员采用白绿相间的渐变色套装,飘逸富有坠感,我本人着红色村姑服饰在中间领舞其中一段,红绿对比靓丽,舞台色彩鲜艳美观,于2013年8月在全市广场舞大赛中获二等奖。

    所谓传承,无非是让后来者不忘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能熟知和了解监利地方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形式,用文艺的方式娱乐生活,传播真善美。为了让晚辈们从小接触《啰啰咚》舞蹈,我馆退休职工黄明艳同志特地刻录光盘,将我曾经为花鼓剧团创作的表演唱《啰啰咚》传授给商业幼儿园的小朋友表演。8名3岁多的小朋友,揪着小辫,挑着秧担,嘟着粉红小嘴喊着号子,手拿秧苗边歌边舞,还别有一番童趣。

    2012年,为了让广大城区市民朋友对民间音乐舞蹈《啰啰咚》有所了解,我结合广场舞简单易学的特点,将耕地、锄土、插秧与健身动作巧妙结合,集趣味性和锻炼性为一体,创作编排了健身版广场舞《啰啰咚》,在大量广场舞群体中抢占非遗文化阵地,为的是让更多的老百姓在玩乐中了解监利县本土地方文化。

    作为一名在文艺战线上工作20多年的同志,我目睹和亲历了《啰啰咚》舞蹈的开始、传承与持续,我衷心期盼能有更多的省内乃至全国知名专家能够来监利市深入农村基层挖掘整理,创作于一批与时俱进又接地气的非遗作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民间力量能够参与到推荐、传承与出新的行列中来,共同为监利市舞蹈《啰啰咚》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监利市文化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