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赤杨河涌动地诗

    □曾繁华

    阳春温暖,每当这个时节我就想起兴修水利之事,想起家乡的那条赤杨河。

    这赤杨河有近15里路长,连接柘木和白螺两个乡镇。赤杨公路是水乡比较早的一条公路干线。东抵杨林山下的先锋村,西至柘木乡的赤湖桥。故称为“赤杨河”。

    早先这里哪有赤杨河呢?人们要走出水乡,去外地办事,只有沿着弯曲的乡间小道,绕村而行。几经辗转才绕上“沙洪公路”,泥巴土路步履艰难!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集体生产热火朝天,秋冬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要开挖赤杨河,那十几里路的战线一字排开。红旗猎猎,广播阵阵。男女老少,挥锹舞担。可谓九牛爬坡人人出力。好一派万马战犹酣的激烈场面!那年月我才十六七岁,下学不久,生产大队安排我去天育公社水利指挥部搞宣传报道。我和几个水利技术员住在“中墩”(邻近的墩台)一个农户家里,有一位老妇人给我们做饭。虽然我家临近也要在这里住下来,以便收拾一些工具。年轻的我没什么牵挂,晚上就睡在人家的楼板上,不顾寂寞与无聊,思想单纯,随意无求。白天随着人们上工地,跑跑通知,开开广播。那广播室就设在工地附近的一个农户家里。那时没有大电,开广播只能用12伏的电瓶打开扩音机。那高音喇叭一响,整个工地就沸腾起来!密密麻麻的人群,来来往往,土木之功,担子繁重。从早到晚,人们每天挖土不止。干劲冲天地,浩气贯长空!那些早起挖土的“铁姑娘”,那些不顾劳累、乐观风趣的青壮劳力,那些敢于揽重、不停歇、不退缩的“老愚公”,他们吃苦耐劳,不善张扬,默默无闻,其事迹感人,其精神可嘉。我无不为之感动!可惜当时的我缺乏发现“美”的眼光,缺乏描绘“美”的技能。只能打开广播,对着话筒,照着稿子念一些干巴巴的文字。每次播音完毕,也不顾有何反响,就那么自信地“我行我素”。挖河工地那火热的劳动场面,“社员们”那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至今在脑海中呈现。由于我年轻无知,缺乏搞好宣传的“表达”能力,至今仍有遗憾。

    那时,举众人之力开挖大河,好像有一股无形的极强的凝聚力在支撑!十几里长的河段,有的穿行于田野,有的破墩台而过。那高高的土台子、几十个房屋的拆迁、砖头瓦碴的土堆、像青石板一样的地面,人们就用羊角锄、挖锄、铁锹,就这么一锹一锹地挖,一担一担地挑,硬是把又高又板结的土台子挖下来,完全是人工的力量,完全是精神的鼓舞,完全是集体的智慧。如果一切都是向“钱”看,那挖墩、拆房、开河,不知要花费多少钱、耽误多少时间。大集体确实有它的优势所在。

    赤杨河挖成了,那是一条笔直的河道,一条像模像样的赤杨公路。

    河水潺潺,浇富了两岸人民。人们沿河而居,两岸楼房林立,商铺兴起。村居华美,垸田吐金。公路通了,沉闷的水乡活跃起来,运输买卖,货源不断,人流熙攘。上走朱河、监利,下至洪湖、岳阳,直抵长江对岸的湖南陆城。与省道相接,与乡镇相连。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沸了湖乡,人们进入流通领域,走向一片新的天地。北上的、南下的,打工潮遍涌各地。近处的白螺、螺山,远处的洪湖、岳阳,开车的、搭车的,最早从这里出发。每逢节日庙会,赶往杨林山敬神求签的善男信女,步行的、乘车的,路上川流不息,人来人往。要是天黑了从外地赶回家走上赤杨公路,总有行人相伴,还有机会碰上本地的熟人,结伴而行,谈笑风生。让人顿时精神倍增,忘记了旅途的疲劳。十多里的路程,不经意间到家了。

    而今,乡村振兴,实行了河湖长制。一次次清淤洗河,一次次绞草除污,挖泥船、挖土机都派上了用场,机械疏浚河道施展威力。人们用不着肩挑步担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河道通,稻粮丰。清亮的河水浇灌着两岸万顷良田,种植养殖,鱼池连片。秋收满畈,鱼(虾)稻飘香。赤杨公路由当初的红砂碎石路变成了硬化的水泥路。通行更便利,经济大发展。洪监高速自北向南、横跨而过,西面的“天育街”新建大超市、购销两旺;临近的天育村“洪幸堤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苦草、鱼虾,畅销各地;陶家老铺子铺面扩大、生意兴隆;东、西两地(新民小学、天育中学)新建的教学楼高大气派、教学成绩令人赞赏。沿路的修理摊、收购点、快递店、开湖酒,外地商品、本地农货,一应俱全。运进输出,好不繁忙。新型产业一路兴起,营商行业富甲一方。

    赤杨河长流不息,赤杨公路风光旖旎。赤杨河畔的人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军号角声中,靠奋斗和创新,依科技要效益,凭技能谋发展。精神振奋,勤劳创业,谱写出一篇篇共同富裕的壮丽诗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