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兆福 荆州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纲要明确提出建设荆州科创大走廊的目标。主要内容为一廊三链:科创大走廊、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一廊为三链提供服务、支撑和大脑。建好一廊是荆州科创大走廊建设的关键。 荆州科创大走廊是以荆州开发区到荆州理工职业学院、长江大学东校区,凤凰路东到四机厂、四机赛瓦、湖北四钻,西至九阳大道,荆秘路东至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西区)、长江大学西校区为空间分布,形成“雁形排列”创新走廊。 赋能存量 科创大走廊所含的长江大学和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有丰富的资源。长江大学现有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实验室、实验中心108个,校内外实习基地31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9亿元。学校现有石油天然气、绿色农业2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16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其中,2个优势学科,6个特色学科,8个重点(培育)学科。现有4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示范中心,以及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5个湖北省校企联合创新中心、8个中石油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项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荆楚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拥有国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修井、固压设备)国产化基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批准的“石油高新技术企业”。 建设荆州科创大走廊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外开放,打破条条框框,主动出击,真心诚意提供服务。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实验室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作用,积极联系企业,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研究中心为企业规划、提质升级贡献力量;创业创新基地为本地孵化更多高科技型企业。 做优增量 做优荆州大学城科创主廊道。依托丰富科创资源和优质生态,强化重大科技设施、人才、平台、要素集聚,夯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功能载体;畅通东西向综合交通走廊,有机串联生态、科创、产业、生活、文化空间,荟萃名家名校名企名院,激发创业创新创意创造。突出创新协同、产业联动,打造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荆州大学城,构建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产业特色互补、有序分工的全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荆州大学城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态农业、金融科技等重要领域,发挥长江大学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快集聚建设一批实验室、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撑原始创新、核心技术创新和关键应用创新“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建好长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等创新孵化基地,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提升荆州大学城创新圈竞争力;高质量建设大学城,打造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发展示范样板区。 把握变量 做好科创大走廊有诸多因素,要把控主要因素,确保大的方向不变,朝着既定路线走。因此,要加大规划实施保障力度。 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发挥市委、市政府推进荆州科创大走廊建设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省市区县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省直单位积极性和各区县主观能动性,协同做好重大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等重点工作。建立大走廊建设决策咨询制度,组建大走廊建设国际咨询专家委员会,加强国际化发展的智库智力支撑。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战略布局,加强与国家部委和省级相关部门联系,主动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争取纳入湖北省相关规划布局,使落户大走廊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够最大程度享受相关政策。市级相关部门要根据中央明确可以在地方实施的重大改革举措和我省实施的省级改革创新举措,推动在大走廊率先突破,主动争取国家和湖北省试点的重大改革举措在大走廊先行实施。 提高资源要素保障水平。争取省市财政专项扶持,市、区财政进一步加大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大走廊建设。进一步发挥省市创新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探索建立“风投基金+政策激励”运行机制,建立大走廊科技创新创业基金。率先探索产业发展用地的供给模式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省重大产业项目,土地计划指标应保尽保。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省市区(县)三级联动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对大走廊绩效评价指标研究,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大走廊特色统计体系;建立重大项目库动态评估调整机制;按照高能级平台考核要求,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动态评估监测,通过组织专项督查、专题会议研究、第三方评估等方式落实规划评估,建立规划动态优化机制。 建立荆州科创大走廊的目的是推进荆州高质量社会发展。在荆州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赋能走廊内各种资源,促进创新创业,定能保证荆州科创大走廊建设高质量按时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