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荆州要闻

三十余载何以“零上访”

    (上接第1版)

    “诉求有人听,烦心事有人解,吴王庙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舒心。”村民童波平说。

    千方百计集体经济有奔头

    吴王庙村历史文化悠久,以东晋所建的古庙——吴王庙而得名。过去的吴王庙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养殖及务工为主,村集体经济长期为负数。

    怎样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广大村民增产增收?村集体最大的资产是土地,唯有盘活资产,才能发生改变。

    余光宝担任村支部书记以后,带领党员干部在土地分配上做文章,实行一碗水端平。“村里将应家湖2193亩土地实行集体流转,仅此一项,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2万元。”

    目前,吴王庙村不仅还清了历史债务,还成立2个合作社。

    其中,海纳蔬菜合作社成员都是本地村民,社员们用土地入股,种植需要的技术、物力等都由合作社提供。而熙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养殖“四大家鱼”,带动村里40余户农户每年户均收入2万至3万元。

    在吴王庙村,村民入股、打造“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已经十分成熟。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发展特色产业,全村112户贫困户、321人全部实现脱贫,该村也华丽蜕变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坚持不懈抓确权,解决了家底不清问题,增加资产收益;因地制宜抓发展,解决了发展模式问题,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强化党建抓落实,解决了职责不清问题,引领改革发展……

    “要想减少上访户,就要打通‘致富路’。”正是吴王庙村党支部多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全村齐心协力、共同富裕,实现吴王庙村30多年的“零上访”。

    为民着想服务群众无盲区

    年过八旬的李碧秀和余生山,腿脚越来越不便,因其子女常年在外务工,日常吃饭就成了问题。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老人如今每天都能吃到来自村“老年幸福食堂”的热腾腾的饭菜。

    前几年,吴王庙村投资80余万元建设“老年幸福食堂”,村里老人们每天只需交8元钱,便有专车送餐到家,其缺口资金由村里补贴,彻底解决了该村老人“一天一碗粥、一锅饭管一周”现象。

    同时,该村将460平米原村委会改造成老人儿童快乐之家和医务室,是老人儿童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4000平方米的人民乐园位于村民服务中心前,配备了文体健身器材、塑胶篮球场、文化长廊、电子显示屏,为诗词楹联协会、广场舞队等提供舒适场所;村内安装的100多处摄像头,不仅能协助破案、化解纠纷,还能让远在外地的村民随时了解家中老人的情况……

    富裕起来的吴王庙村,把“群众至上”理念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近年来,吴王庙村累计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打造老年幸福食堂、老人儿童快乐之家、村级文化长廊、人民乐园,并开发新潭子旅游休闲项目。

    党群同心倡导文明新风尚

    “诚”“孝”“俭”“勤”“和”醒目的5个大字镶在人民乐园边墙上,格外显眼。

    近年来,吴王庙村“两委”班子以乡风文明为抓手,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领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编撰《家训手册》,倡导邻里友善、互帮互助。创办诗词楹联协会,组建腰鼓队、民间乐器队等民间文化队伍,组织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乡贤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调解委员会”等各类村民自治组织,构建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遏制铺张浪费、炫富攀比、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赌博风、扯皮风、闹事风成为过去。

    以身作则,为乡村振兴注入“清廉活力”。作为村支部书记,余光宝一年的开支不超过300元,村里的工程项目,不论大小,“余姓”不能参与。

    吴王庙村党支部从自身建设入手,抓党建、强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车头作用,做到书记“点灯”、党员“亮灯”;走进村民,懂民心、知民情,在纾民怨、解民忧上下功夫,赢得村民拥护;抓廉洁、得民心,村干部们“干净”了,村民对干部的信任度越来越高,对集体事业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如今,吴王庙村的田间正不断凝聚丰收的热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这片土地正不断释放着“治理有效、生活和谐、乡风文明”所蕴含的能量和发展潜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