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江津笔会

松花皮蛋

    寻味荆州

    □刘德建

    江汉平原物产丰饶,尤以鱼米禽蛋为盛。江汉平原众多的河塘湿地,最宜土鸭野外生长,鸭蛋自然是荆楚风土之物。天长日久,盐蛋皮蛋声名鹊起,极受外埠食客喜爱,成为著名的荆州特产。

    1997年,我加入荆州再制蛋的阵营。所谓再制蛋是专业术语,指禽蛋通过再次加工,仍保持完整形态的盐蛋与皮蛋。术语显得钩深极奥,其实技术含量甚微,实在是乏善可陈。

    早年,粽子、盐蛋、皮蛋,是荆沙人端午节的食品。俟端午过后,它们也会随着节庆销声匿迹。不像当今门庭若市。纵观皮蛋买卖的前世今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并非绝对,习俗不是不能改变的。

    鸭蛋由液体变为固体,由白色变为褐色,神奇有趣。洋人视皮蛋为“魔鬼蛋”,真是荒诞无稽,无以复加。源于对东方饮食的管窥之见,对鸭蛋嬗变不知所以。

    皮蛋多用料液腌制,工业术语称之浸泡法。若将料液拌黄泥包裹鸭蛋,则为包裹法。

    皮蛋在荆楚已有数百年。旧时,腌制料液由石灰、纯碱和密陀僧配水组成。“密陀僧”是含铅皮蛋的元凶,因而臭名昭著。密陀僧由波斯传入中华,此系波斯古语音译。国人依其颜色形状称为黄丹粉,它的规范名字叫氧化铅,用之加工皮蛋,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益。

    氧化铅已明令禁止!有些厂家自以为是,在包装上印上无铅字样,此举与画蛇添足无异。

    化学贯穿皮蛋制造的全过程,因其有公式可循,较上厨下灶更轻而易举。当尔手中掌握配料比例,即可尊为皮蛋大师。鸭蛋在料液中的反应是渐进的,它又有着避影匿形的神秘,我们称之皮蛋的化学原理。渗透、分解、凝胶、这些高深莫测肉眼不可见的过程,工匠也不甚了解,但他们依然名传乡里。

    腌制皮蛋的关键在于残液再次利用,这倒是有些技术讲究,须通过化验设备确定补充料液的多寡。其实也如运诸掌,不然目不识丁者皆能运用自如,何况粗通文墨的你我?

    皮蛋好吃与否,在于配料操作的精益求精。但凡规范严谨、小心翼翼,惟贤惟德去制造食品,皆无往而不胜。俟皮蛋成熟时,可裸手从料液中捞出,轻叩蛋壳,直接食用。

    常见工匠皮裙围腰加身,长袖手套护手,唯恐料液飞溅腐蚀肌体。若配制新料尚可理解,但鸭蛋入缸达30日,再如此做派,是对缺乏自信的表现。有些工匠捞出皮蛋后,重三叠四清水泡洗,等待涩口碱味消弭,如此杜渐防萌,不如配方时谨小慎微。

    “褐色表皮松花朵朵,松针清晰可见”是我为皮蛋包装撰写的广告用语。犹记得刚入行时,无人教导,在困境中探索殚精谒虑。夜读教材苦心孤诣,更多是为了生计。记得教材中以茶叶末、松柏枝论述皮蛋表面松花的形成,真是误人子弟。

    皮蛋上的朵朵松花,为盐的结晶,当它析出后,吸附于蛋白凝胶表层,呈现出类似松枝状的白色晶体蔟。任何皮蛋皆可松花满布,但必要条件是时间,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皮蛋褐色也非茶汁浸染。未达30日的皮蛋色如琥珀,即使腌好的皮蛋,倘若长久裸放,也会色彩蜕变,转成黄色。茶叶改变色泽,松枝产生松花,这些愚不可及的说道,已一去不复返。

    松花皮蛋是地道的荆州风物,它是江汉平原丰富物产对我们的馈赠。皮蛋植根江汉平原,与荆楚血脉相通。原江陵郝穴蛋厂朱祥光先生,即皮蛋国家标准起草人。GB9694的国家标准自1988年问世以来,在泱泱中华沿用了近30年,文中条款我至今仍谙熟于心。

    随着养殖工业化,古老的农耕文化“赶鸭子”正在渐行渐远,土鸭蛋亦日趋减少,但它并没有绝迹。当你切开皮蛋时,倘若层次鲜明,色彩斑斓,无疑是河沟觅食的土鸭产蛋。如果色泽灰白暗淡,即是圈养蛋鸭之卵。

    蛋黄半流动的皮蛋为溏心,是荆沙人的最爱。选择也有技巧:一手持蛋,用手指轻弹蛋壳,凡是溏心皮蛋都会产生强烈震弹。若两端融化或蛋黄干枯,震检将无动于衷。

    当我们剥离皮蛋外壳,褐色表皮松针蔟蔟,蛋黄浓稠五彩斑斓,我们会感叹中国饮食的神奇。当软糯绵甜缠绵于舌尖时,我们会赞美荆楚大地美食的丰裕。

    荆楚松花皮蛋将以其独特的品质向世人宣示:荆楚味道,于斯为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