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端午棕甜糯

    □季湘

    01

    在端午节,人们对屈原寄托了无限怀念,各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抚慰着一个忠魂。他的存在,就是良知和责任、忠贞和圣洁的象征。或许在某一刻,他的目光深邃,透过历史的云烟正在审视这个世界……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晚年境遇凄凉,在穷途末路的时候选择了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他是中国历史上忠君爱国的“标签”。前几年,我路过汨罗,还曾专门去汨罗江边凭吊过这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祖籍在秭归,我也去过,但找不到任何他当年生活过的痕迹了。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

    在我的家乡监利,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吃粽子、划龙舟、挂艾叶等等。人们在龙舟上比赛划桨,锣鼓喧天,不仅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更是一种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那震天响的鼓声,划桨人的吆喝声,声势如山。他们额头上的那抹红丝带,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永难忘记。这样火热的景象充斥着端午的氛围,让人惬意,感受时光的安静与悠长。艾草在荒野里生长,拿一把镰刀去割。割回来之后,插到门上,据说可以驱灾辟邪,杀虫灭菌。

    02

    吃粽子,是在咀嚼鲜活的记忆。清美的五月天,草长莺飞,因粽子的香气和美味,温馨的时刻,才会更长久……

    在儿时的记忆里,曾被一丝丝、一缕缕的糯米香萦绕。大人们提前一天浸泡糯米,天亮后背着背篓去河边寻找粽叶,叶子底部椭圆宽厚,越到尖部越细,选好一篓子便可以回家了。住在监利城区的,可以选择去新洲圩垸去找粽叶子,那里的粽叶子更加长而圆。经过仔细地清洗,加上糯米、葡萄干或者枣子,折成棱角分明的形状,放在锅里煮上几个钟头。我还记得母亲是如何包棕的:首先把粽叶折成一个漏斗样,把糯米装进去,左手一捏,右手把粽叶往里一叠,同时两边往下按,左手捏住,再把剩余的粽叶折好。此时腾出右手拿白色细绳子(现在有人不用线了,直接撕取一根粽叶子,扭一扭就成了小绳子)在粽子上绕三圈打结。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有的粽叶大小不一,母亲还能根据叶子的实际情况包出各种形状的粽子,譬如四角棕、枕头棕、尖脚棕等等。最有趣的是那尖脚棕,看上去玲珑可爱,总舍不得吃哩。

    煮熟之后,一家人不炒菜了,直接夹出粽子,撕掉粽子皮后,撒上红糖或者白糖蘸着吃。吃着乡土味浓郁的粽子,有些许的甜糯感,洗澡睡下后,伴着蛙声入眠。

    端午时节艾粽飘香,这是一个民族历久弥新的温情,里面交织着家人浓浓的爱,还有乡愁的味道。

    03

    最近几年,有人瞅见了商机,开办了粽子厂,一年四季都有冷冻粽子提供。但这些冷冻的粽子就算是煮热了,吃下去也于人体无益,因此有人开始改良。改良最成功的是城区的一些老婆婆。她们包好了粽子,起早床煮熟,然后端上街出售。有人爱吃热的、新鲜的,就买她们的粽子吃。她们的名声传到了外地,有的人还专门托人买她们的粽子,带到武汉或者其他地方去。以前煮很多粽子,吃不完用水泡,几天才换一次水,吃一个月才吃完。但现在没有人包那么多的粽子了。

    粽叶的清香、糯米的甜香和夹杂在岁月里的浓香,是生活中最纯粹的、最爽朗的,亦是最值得珍藏的美好记忆。这是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