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程康 遍览史籍,关于新堤江峰阁记载少之又少,令热爱家乡、研究新堤历史的学者和文史爱好者很是遗憾。翻阅老版的《湖北省洪湖县地名志》、《洪湖县志》和油印版的《洪湖县文化艺术志》所知:江峰阁在清乾隆年间由州同杨和建,座落在新堤大码头(今老闸西边江滩公园),民国初年被大火焚毁。江峰阁究竟毁于民国几年,史料上无记载,据1992年版的《洪湖县志》记载:“民国九年(1920)秋,新堤回乡学生杨和太等,将觉民阅报社改组为觉民社,并在江峰阁创办贫民夜校。”可以肯定地说江峰阁应在1920年后被焚毁,也可肯定地说江峰阁的照片及绘图是存在于世的,只是我们现在没发现,将来一定会重见天日。 可见,江峰阁始建于清朝鼎盛时期,毁于民国动乱年代,以后一直没重建过。可喜的是清代两位举人给我们留下了两首《登江峰阁》的诗。才使我们有机会领略到江峰阁的姿色和壮美,更好的了解到诗作者当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与心境。 首先,我们来欣赏傅卓然的《登江峰阁》: 一峰天际俯尘嚣,回首官僚旧酒飘。水落苍江秋又老,花飞故国客偏遥。河山铁骑雄三楚,烟雨铜驼泣六朝。闻道东征频转战,浔阳戈舰下如潮。 傅卓然(1820-1883年),字立斋,洪湖市小港莲子溪人,清道光二十六年举人,候选同知。同年被选为沔阳州教谕。1851年太平军攻占武昌,傅卓然率团勇分布湖区与之对抗。这段经历在他的《登江峰阁》诗中描述的很清楚了:“闻道东征频转战,浔阳戈舰下如潮”。1856年正月,湖北巡抚胡林翼败退新堤后,军伍庞大,军饷短绌,傅卓然配合州同推行军捐,军饷得以筹措,深受胡林翼所信任,提升为同知,参预厘税改革。晚年隐居莲子溪,从事写作。所作诗文大多描写水乡自然景色,有深厚的乡土气息,他编辑的《诗文汇抄》是研究洪湖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接下来,我们再欣赏傅衡所作的《登江峰阁》: 河山胜迹已全空,高阁临江势独雄。两水纵横分内外,一峰突兀界西东。戈船直捣三吴地,铜马犹嘶六代宫。倚栏登临无限感,笛声吹起半楼风。 傅衡,清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官广西左州知府,贵州贵阳人,性气疏狂,博学多艺,文章、诗、词、书、画无所不能。其画喜仿唐朝大小李将军的金碧山水,笔触细如游丝,而骨力贯注,精锐绝伦,是我国杰出的画家。其诗突兀横放,恰似其人。诗亦有佳作,著有《师古堂诗集》、《师古堂词钞》等。 我们从这两首同题诗中不难看出,两位举人在不同的年代寻游到此,观赏江峰阁,赞颂山水、楼阁姿色,抒发情怀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具有珍贵文献史料价值的诗词佳作,这也是现存最早介绍江峰阁的诗词。 两首诗词写于何时,没有具体的时间,我们只知道傅卓然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举人,傅衡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举人。两位举人年龄应该相差不到四十岁,他们都生活在晚清无疑。所以我们只能说这两首诗词创作于晚清。只有了解了当时时局发生了什么事件才能读懂两首《登江峰阁》的七律诗和江峰阁一些信息。 那么两位举人生活的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道光年间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从此改变了中国的格局,开启了中国多灾多难的近代史,那就是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从此以后中国就结束了漫长的封建时代,进入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 咸丰年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胜迹相继被焚掠。 同治三年六月,清政府利用湘军并借列强之师助剿,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将太平天国镇压。同治六年,东捻军被平定。同治七年,西捻军主力被平定。同治十二年,陕甘回民起义及云南回乱大致平定。同治六十年代开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办起了洋务。洋务运动和镇压太平天国为清朝赢来了“中兴”。 这就是两位举人所生活的年代国家发生的大事及两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资料,今天我们读这两首诗时把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读,不难理解两傅的情怀了。 据资料显示,在两举人生活的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江南三大名楼多次被大火焚毁。黄鹤楼仅在明清两个朝代就被毁坏七次,滕王阁毁坏达29次,岳阳楼也是。后人又屡屡重建和修葺。 而江峰阁是因清朝两位举人所写《登江峰阁》而出名,更准确的说是现代人通过两傅所留下的《登江峰阁》来寻找更多有关江峰阁的信息,因为江峰阁在民国初年被大火焚毁,因为战乱、动乱,后人才没有重建的机会。 在两首《登江峰阁》的七律诗中,有关江峰阁的信息,我认为傅衡在诗中写江峰阁的要多些。所以,本文着重解读傅衡的《登江峰阁》。 “河山胜迹已全空”。清咸丰年间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的圆明园、清漪园等胜迹相继被英法联军焚毁。江南的三大名楼也被焚毁。清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荃拨岳卡厘税重修岳阳楼。黄鹤楼在同治年间被太平天国起义军付之兵燹。南昌的滕王阁也被大火焚毁。所以傅衡在《登江峰阁》第一句写下了“河山胜迹已全空”。 “高阁临江势独雄”。一个“高”字证明当时江峰阁不是一般的阁,是很高的阁。起码在三层以上,加上基石应在15米以上高度。“临江”两字说明了江峰阁是建立在长江边的。“势独雄”这个时期华夏大地四处烽火,硝烟不断,河山胜迹已全空,唯有江峰阁还巍峨高耸立在新堤的长江边。佐证了我们对江峰阁遗址的定位是准确的。 “两水纵横分内外”。这句好理解,两水指长江和老闸河,一纵一横,这也印证了我们老新堤人把老闸河称内河,把长江称外河是有传承的,古人就是这样叫的。 “一峰突兀界西东”。笔者认为“峰”在这里是指江浪峰和江豚,也可能是指江峰阁。“突兀”,突然高耸,江豚或浪峰高低起伏的样子。“界西东”指长江的东西流向。 “戈船直捣三吴地”。“戈船”古代指战船,“三吴地”指吴郡、吴兴、会稽。是指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泛指江南吴地,例如苏州、湖州、杭州、无锡、上海和绍兴等地。 那“戈船直捣三吴地”的描述,再现了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率领农民起义军在至正二十年攻陷江州(九江)称帝,随即统军沿江东下攻打朱元璋的据点应天(南京)的冲天王气。 “铜马犹嘶六代宫”。“铜马”四肢强健,力大善跑的战马。六代宫又称六朝宫,一般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共同特点是建都于南京。同治时期清政府利用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当年,湘军就是乘战船经新堤南下直捣三吴地,占领南京(六代宫)剿灭太平天国。 “倚栏登临无限感”。傅衡登上江峰阁,凭靠在江峰阁栏杆上,登高观览,思想历史和未来,心中有无限的感慨。 “笛声吹起半楼风”。诗人傅衡用此句作为“登江峰阁”七律诗的结句,其意境可谓十分深远、美妙,无不令人拍案叫绝。1861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办起了洋务,镇压了太平天国,为清朝赢来了“中兴”,诗人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也充分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与豪情。 综上所述,我们从诗人傅衡这首七律《登江峰阁》的诗中,捕捉到江峰阁的如下信息:一是在那个年代江峰阁是独雄在新堤长江岸边的。北京的圆明园、清漪园,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南昌的藤王阁均毁于战乱大火和火灾;二是“高阁临江势独雄”显示了巍峨高耸的江峰阁俯临长江的英姿;三是“两水纵横分内外”界定了江峰阁的地理位置。长江、老闸河一纵一横,内外的称呼印证了我们老新堤人对两水的叫法:外河、里河;四是“一峰突兀界西东”也是说的江峰阁高大、雄伟、壮丽。这“一峰”是否还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浪峰和江豚,诗人在这里抒发对新堤自然风貌的热爱;二是指江峰阁。“界西东”以峰来界定长江的东西流向,也是对江峰阁地理位置的描述。傅衡的《登江峰阁》前两句有关江峰阁的信息量很大,后两句主要是对时局的解读和诗人的内心感慨,傅卓然所作的《登江峰阁》对时局和历史的描述要多些,这里就不一一解读了。 我认为,两首七律诗均写得很流畅,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是两首吊古怀乡之佳作。意想:江峰阁高居石矶之上,耸构巍峨,下临江流滔滔,坐窥井邑万户(堤外街、吊角屋),俯览烟波,仰观白云。政客文人游必于是,宴必于是,逐渐变成了文化观赏楼。 傅衡当年来到新堤,登上江峰阁,看见悬挂在阁内傅卓然写的《登江峰阁》,在当地官员的要求下,一时兴起提笔写下了同题七律诗《登江峰阁》。 以上是本人对清同治六年举人、广西左州知府傅衡的七律《登江峰阁》的解读。肯定存在解读不准确的问题,也是我一家之言,希望得到同好的指正。在此,感谢我市诗人吴盛贵、民俗文学家李良锷两位老先生的鼓励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