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小街何以冠“堤头”

    堤头街座落在程集镇境内荆江大堤脚下,相传始建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

    有趣的是,数百里荆江大堤沿线地名若干,各存寓意和由来,为何独居荆江之“上腹部”的小街冠名“堤头”?

    其说有三,不乏轶事珍闻。

    一说因位于大堤古溃口处而得名。自东晋永和年间(345至356年),时任荆州刺史恒温始筑“金堤”(后改称“荆堤”)。至明朝万历年间(1573至1620年),宰相张居正主修荆堤期间,洪水泛滥无羁,多次溃口。天启六年(1626年),随江堤渐高,洪水有所收敛。百姓沿堤脚兴建小街、始称“堤头街”。附近“郭公口”即可佐证。

    传说某年桃花讯期,导致江水猛涨,江堤危如累卵。土地局门可罗雀,堤董不知去向。正值百姓忧心如焚之际,有位郭姓知县巡堤至此,众百姓奉若“救星”。知县置身其间,一面安抚一面问计。陡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江堤多处浸漏,管涌加剧,洪水如猛兽般把江堤撕开一道缺口,知县避之不及被洪水吞没。是年冬修复旧堤。乡亲们在知县殉难近邻,建庙字供牌位缅怀,遂称“郭公口”,留传至今。

    二说为元末农军首领陈友谅赐名。大义年间(1360至1361年),陈率部自洪湖日夜兼程至监利火把堤安营扎寨,决计先取堤头再渡江南行。即命一爱将率小股精锐,于翌日拂晓前抢占渡口,立“军令状”有云:“如贻误战机,提头来见。”该将雷厉风行提前赶到,守敌防不胜防,成为瓮中之鳖,百姓奔走相告。待“日上三竿风露消”,陈友谅率大军抵达,下马挽住爱将肩膀,面向军民声若洪钟:“本帅决定改‘提头来见’为‘堤头’相见!”陈接着说:“为彰显我军之德行,就叫此地为‘堤头’吧!”

    三说是“半路堤”和“倒口头”合称。旧时“官肥堤瘦”,百姓散居于荒丘野岭,土地难开垦,房产难保全,物资难交换,长年累月过着“春祈福禄,夏惧江患,秋盘得失,冬盼年关”的日子。据说有年二月初二,百姓相聚跪于堤下,乞求天宫玉帝与地上城隍消灾赐福,礼毕,捐资兴建“城隍庙”。其后相继迁居“半路堤”和“倒口头”交汇处,为图吉利各取一字,合称“堤头”。据《诗吟监利》记载,清朝嘉庄六年(1801年),程藻因“辛西巨浸,七月下旬奉调入闱”,途经此地作《堤头再宿僧舍》诗云:“长堤立马不嫌频,几度重过未浃旬。回雁声凄连夜月,远峰清瘦隔江人。常随钟磬陪禅悦,忽对渔蓑愧隐沦。晓角莫催眠正熟,春来谁许是闲身。”由此可鉴,堤头之缘由与影响。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