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桥市一带还流传着一句歌谣:“走到天尽头,舍不得王福山桥。” 王福山桥就是现在的桥市。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桥市这地方从南向北挖了一条大河,河的两边挽了两个大垸子,西岸是大王垸,东岸是小王垸。这条河上连朱河,下出洪湖,邻近长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鱼米野禽是此地的特产。大王垸和小王垸的堤坡上居住着很多人家,时间一久也就形成了一个对河相望的小集镇。 但是,这条大河影响了两岸人们的交通。为了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从江西迁来居住在河东有名的木工师傅王福山,出自善心,把自家用的一只木船无私地献出来供大家做渡船。用绳子拴在船的两头,定在两岸的坡上,过渡者自拉而过,不收渡费。尽管每天的渡船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也不能满足很多人的来来往往。 一年腊月二十四的傍晚,狂风呼呼,雪花飘飘,地上结冰如镜。有两个湖南人在洪湖里买了干鱼小虾赶回去过春节,路经此地上渡船过河。船行至河中心,突然一阵狂风,船一摇,加之船上的冰雪滑溜,一个不识水性的人掉到河里,另一个同伴见情况危急,扑过去伸手抢救,不料船一斜,脚下一滑,也掉进了河里。这事被在河边挑水的王福山看见,高声大喊:“救人啦!”尽管以王福山为首的众人拼力抢救,但因天色已黑,狂风呼啸,水急浪高,等众人将这两个人救上岸时,他们早已淹死了。王福山看在眼里,悲在心里。 这桩惨事使王福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只有架座大木桥,桥边做栏杆,才能使人们安全顺利地交通来往。 王福山深夜与妻子商量:“人生在世上要留一个美名,这只渡船还行不了人们的方便,只有修一座桥就好了。我们把家里的钱全拿出来,在这河上架一座大木桥,做一件大好事,你说好不好?”妻子也满口同意说:“钱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架一座桥也是行善积德,我不反对。”王福山见妻子通情达理,决定开工建桥。 第二年春季,王福山买来一批木料,带着自己的学徒,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架起一座大木桥。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个无儿无女,艺高而又好心的老师傅,将此桥起名为王福山桥,还在桥的两头树了两块石碑,上面刻有王福山建桥的简介。这样一人传十、十人传百,王福山桥的故事便老少皆知,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