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万年 杨宗绪先生是我的老同事、老领导、老朋友,他早年喜爱书法和楹联我是知道的,而且颇有造诣。前些年他搞了一个楹联展览,还送给我一副嵌名联,我很喜欢,至今作珍贵礼物保存着。 前些天,在公园散步遇到他,他请我为即将付梓的古诗词集写几句话,我大吃一惊!人过三十不学艺,宗绪先生早过了古稀之年,还在学习古体诗词,其精神可敬可佩!转念一想,被称为创造了当代中国古体诗奇峰的聂绀弩先生,年过六旬才开始学习古诗词,成为了中国现代古体诗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由此可见只要真心好学,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的。 宗绪先生为人温和善良,说话慢条斯礼,满脸堆笑,但又是刚正不阿之人,在我心目中他更像一个亲切的大哥。宗绪先生虽性情温和,但情感丰富,静水流深,对生活、对亲人、对朋友、对战友、对祖国和人民都充满着热爱,因此,他这些真挚的情感,在他的诗作中都得到了充分地表达。诗歌的真情是最可贵的,是诗歌的灵魂。诗人真诚,其诗句必然真诚。他歌颂祖国:“立国开基兴伟业,康庄大道九州通。”写抗疫功臣钟南山:“南山松不老,傲雪耸苍穹。浩气驱霾雾,丹心映彩虹。昔日平非典,而今捉毒虫。每当国逢难,总会见黄忠。”他的一吟一咏总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用热情和微笑留给我们一朵朵的小花。他写送孙女上学:“送孙读五中,老少乐融融。鸟语书场伴,花香蝶影萦。”短短四言写得情趣盎然,诗意丰盈。写到父母:“每当想起苦爹娘,孝债难还痛断肠。生病榻前无奉药,守灵厅前少持丧。”字字含情,声声带泪,一片孝心苍天可鉴。写朋友聚会是“千杯为少真朋友,半辈不多追雅儒,老有闲情逢盛世,酒壶举罢举茶壶。”写得谐趣幽默,佳句天成。诗人是用一支饱蘸着真情的笔,把自己的爱心呈现出来了,直抵读者的心灵。 半辈子军旅生涯对他的性格形成和为人处事是影响深远的,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他从当兵入伍、拉练训练、军营生活、援越抗美、寻访战友、战友重逢……都留下了感人的诗篇。他写战友情:“死生与共弟兄爱,患难同行手足情。革命熔炉精冶炼,铸成友谊胜千金。”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写战友重逢“黑发分离白发逢,喜颜合泪话难停。甜甜美美军营梦,切切殷殷子夜灯。”既有白驹过隙、人生苦短的感慨,也有战友情深、渊源流长的咏叹,短与长构成了奇绝的诗意,让人耳目一新。 王蒙先生评价聂绀弩先生的诗:无事不可入诗,无词不可入诗,无日不可入诗。我不知道宗绪先生是否深受聂绀弩先生古体诗的影响,但杨诗中不少从日常生活出发,从生活细微处发现的诗,从劳动中寻觅的诗与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作品越读兴趣越浓,是我最喜爱的篇章!有两首诗是写他同老伴逛菜场的诗作——《陪老伴买菜》:“选完瓜豆选新藕,购足鸡豚购老姜。物美价廉心自喜,夫人扫码我拎筐。”扫码、拎筐等白话、俚语入诗犹为生动,好一副夫妻喜逛菜场乐悠悠的生活漫画。《老伴购年货》:“选笋选菇寻土产,腌鸡腌鸭灌香肠。酣梦悠游超市里,喃喃喊我买琼浆。”诗作风趣、幽默、诙谐,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晚年生活的幸福。 一个诗人的人文情怀决定着诗人境界的高低。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人,是不配咏诗作赋的,说到底只是在做文字游戏。宗绪先生的诗作,虽然是以平凡事入诗,但能体现出对民漠的关心,对普通劳动者的关爱。请看《藕汤》:“荷叶冰冻叶枯黄,瓦罐藕汤分外香。开胃之时曾忆否?憨哥采掘四肢僵。”读到这里我们都会怦然心动,甚至会扪心自问,当我们喝到飘香的藕汤时,会想到劳动者的艰辛吗?《抹墙工》:“秋千荡起两儿郎,小曲悠悠山里腔。泼墨挥毫龙凤舞,大书人字在高墙。”诗作既写了壮观的劳动场景,也写出了劳动时的诗情画意,是一曲劳动者的赞歌!《打工仔探母》:“大娘菜地正收瓜,奥迪忽停直唤妈,举首定神惊又喜,整衣拭目挽娇娃。”这个作品写出了打工仔用辛勤的劳动改变了人生,也呈现出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农村的新变化。 宗绪先生的《抗疫抗灾》《山川揽胜》《感事杂咏》《唱和酬赠》《咏物寄怀》等篇章均各有特色:或口语入诗,明白如话;或富有激情,思想睿智;或匠心独用,浑然成趣。为读者提供了醇味隽永的精神食粮。这些诗作绝不是一蹴而就,轻易得来的。是诗人呕心沥血,穷搜苦索,废寝忘食,竭诚竭劳所获得的成果,有诗为证:“早起进书房,凌霄爬上窗,问君何事有?笑语讨诗章。”——《凌霄花》 读完宗绪先生的诗作,我感到十分地欣慰。一个耄耋老人尚能孜孜以求,笔耕不辍,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对我这个年近七旬的“年轻人”也是一个极大的鞭策。 期盼读到宗绪先生更多的从生活出发、从劳动中寻觅的、具有人文精神的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