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专题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组织撰写新闻评析文章——《荆州日报》策划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
在矛盾解决中写出变化之深刻

    麋鹿戏腾。

    书写当下,记录历史。壬寅年初,荆州日报社组织专班,深入长江沿线各县市区采集第一手材料,累计行程3000公里,到访单位、处所120处,采访当事人230人次,历时半年创作完成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作品全景式展现荆州人民与荆江朝夕相处中对绿色生态的殷切呼唤,对人水和谐的执着追求,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荆州保护长江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以期为读者捧出一部“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发展史、奋斗史和当代英雄史。

    《荆江巨变》在荆州日报首发,经荆州日报全媒体矩阵推送后,在业界和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半月谈网、中国网等多家中央、省级媒体转载。截至目前,全网转载百余次,作品传播量逾5亿次。

    媒体关注

    6月9日、10日、13日,《荆州日报》以上中下三个章节形式推出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该文开篇即明确,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亲临荆州,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问诊,为新时代发展定向领航。荆州儿女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诲,奋力书写长江大保护的荆州篇章。在这一书写成就性的系列重磅文章中,创作者将巨变置于荆江几十年发展、江岸人民生活中来考量,提升文章的可读性与温度。

    冲突的张力

    《荆江巨变》以生态的呼唤、长江大保护、大美荆江架构全篇,其中有抗争、羁绊、抉择、破立、禁采、禁捕、治污、还湖等小节。从这些标题即可看出变化在矛盾冲突中产生、演进。

    “一部荆州发展史,就是一部荆州儿女与水的抗争史。”文章开头一句话就营造出一种既视感,江边城市的人民生活史骤然翻开。由此,“荆江铁女”辛志英、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98抗洪中的英雄群像,走进读者视野、令人无限敬仰。文章在充分调动读者情绪后写到,值得告慰英魂的是,国家斥巨资治理大江大河,三峡工程的运行让“荆江安澜,两湖丰稔”渐成现实。

    抗洪形成的冲突与张力刚一结束,文章又慢慢进入发展与生态、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在这一段讲述中,更多普通人走进历史长河,他们的选择、观念、影响、变化渐次呈现,一个个小变化,最终汇聚成显性的大变化。

    比如,“这几十年都是随意钓的,你们也太不讲情理了。这还值得抓人啊?”是一些群众的疑问。“问题在水里,根子在脑里”是荆州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王恩明对长江禁捕工作的感触。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冲突中,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理解群众需求、摆事实讲道理,变化就悄然发生。而一切变化背后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指引。

    故事的魅力

    3万余字的报告文学记录的是荆江巨变,更是身处其中的荆江儿女在党的政策引领下的努力作为。文章中的诸多故事都具有温情的力量,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念的变化,映衬出江边群众是怎样把“人水和谐共生”理念作为根本遵循的。

    6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7版头条推出《荆江巨变》新闻评析稿。

    比如,文章中“捕鸟大王”的变化就生动有趣又有说服力。“我们招志愿者,你一个打鸟的来捣什么乱?”“我不打鸟了,我想当志愿者。你们就让我试试吧,干不好,我走!”“捕鸟大王”张圣元主动报名,当上了守护自然保护区的志愿者。一年365天,张圣元划着小船在保护区巡查,防范猎鸟、观察候鸟、记录水鸟种群数量,他还专门购买了鸟类书籍钻研学习,乐在其中。16年如一日的坚守,“老张的故事”被编入了全国未成年生态道德教育系列教材《美丽洪湖我的家》。

    为了发展,荆江付出了沉重代价。为了改变,荆江人也在努力。“没有大事,琐事一件接一件也耗精力。”河长姜大军时常安慰自己说:“我守护的可是长江母亲河,职责神圣着咧!”——这是一个基层人员的情怀;历时3年,2019年4月1日,湖北省首个“一湖一法”地方性法规《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这是荆州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一幅“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画卷就在上下一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逐步绘就。

    历史的洪流奔涌向前,荆州之变正是各地全力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的一个缩影。

    专家热评

    张卫平(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荆州市新闻阅评员、作家):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全景式展现了荆州人民在与荆江朝夕相处中对绿色生态的殷切呼唤,展现了取得长江大保护伟大胜利后人江相亲、城水相依、和谐相融的荆江新画卷。作品从细节入手,一个个发人省醒的故事、一首首令人泪奔的民谣,让宏大的“叙事”有血有肉,更有看头、更有嚼头。

    乔太平(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知名评论员):用脚力眼力拓宽视野、用脑力笔力引发思考,《荆江巨变》无愧一篇可以细细品读的作品。

    李征宇(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在中华民族奔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上,荆州人民锚定奋斗目标,齐心协力,共谋发展,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历史需要记录,荆州日报社勇担使命,历经半年,用洋洋洒洒三万字创作长篇报告文学《荆江巨变》,体现出主流媒体的强大责任担当。该作品饱含历史的厚度、现实的担当、未来的期望,全方位彰显出荆州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动人情怀。

    刘国安(作家、诗人、鄂州市新闻阅评员):《荆江巨变》这篇大主题报道策划导向鲜明,视野开阔;注重实践,成果丰硕;步移景异,全景呈现,值得学习借鉴。

    黄园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硕士):《荆江巨变》作品视野广阔,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代入感,引领我们在作品的叙写中回到荆州的过去、走近荆州的当下、思考荆州的未来。

    朱朝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荆江巨变》以“水”为媒,紧紧抓住时代命题,发掘荆州在“两山”科学论断指引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根源和非凡业绩,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荆州经验”。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