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荆州宣讲

专题深思
在乡村生态振兴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

    □宋兰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现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短暂的经济效益,遗留下来的还有乡村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为此,要破解环境难题夯实生态本底,围绕绿色发展提升生态品质,做好绿色文章增加生态红利,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增强农民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乡村生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当务之急就是加快补齐短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攻克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当前,虽然我国15万个行政村基本上都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仍然存在底子薄、欠账多等一些共性的难题亟待破解。

    一是破解农村污水治理问题,传导“生态概念”。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方式随意,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或运行效果不理想,农村污水治理还存在明显短板。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与教育力度,把农村水污染会带来土壤环境、畜禽养殖及乡村环境整治等一系列的危害作为宣传重点,增强农民对水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知。要破解农村污水处理技术难题,建成“水质永续、能源回收、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生态概念”污水处理厂,在追求优良水质与稳定达标的同时,保障农民的用水安全。

    二是破解农作物秸秆乱烧乱堆问题,实现“变废为宝”。由于受农村传统习俗的影响,各地普遍存在农作物秸秆乱堆、乱放、乱烧的现象,一是造成了资源浪费,二是严重污染了环境,三是极易引发火灾,这些都影响到了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解决农作物秸秆乱堆、乱放、无序焚烧问题是防止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要充分发挥生物质发电“变废为宝”的优势,以秸秆、树根等生物质为原料,代替传统能源,减少碳排放,农作物秸秆直燃发电后剩余物(即草木灰)是很好的钾肥,广泛用于农业肥料,反哺农业,能带动形成良性循环经济模式。

    三是破解垃圾处理简单粗放问题,兼顾“产收平衡”。当前,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普遍性的难题。农村生活垃圾具有量大面广、分布分散、组成成分复杂、地域差异大、处理要常态性等特点,因而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为此,要科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回收利用,建立和落实乡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要积极组建乡村环卫队伍,配备保洁人员,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收运模式,实现了乡村范围内垃圾的“日产日清”“产收平衡”,打造干净整洁的乡村人居环境。

    四是破解生态环境治理力量单一问题,统筹“全域治理”。农村中普遍存在生态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与已无关的思想,参与环境治理自觉度不够。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的共治共建共享的主体,应当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宣传力度,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积极开展文艺宣传、环保讲座等主题活动,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农民认识到生态振兴事关自己能否过上健康美好的幸福生活,提高农民的责任感和生态保护参与度。要积极培育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市场,推动金融资本、科技、人才“上山下乡”,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借鉴一些地方成功的经验做法,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统筹农村生态环境的“全域治理”。

    围绕绿色发展提升生态品质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围绕绿色发展,要提升乡村生态品质。

    一是聚焦“增绿”。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可以采取“干部包村包户、党支部发动群众、抓点带面”等措施,调动农民植绿增绿的积极性,为共建绿色家园挥锹添绿。要有效整治农村大面积荒山荒坡,按照因地制宜的绿化原则,见缝插绿,增加绿化覆盖率。要将绿化美化与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编制有机融合,着力抓好乡村绿化景观提升,对道路、河流沿线开展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工程,让乡村绿色总量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成效显著增强。

    二是聚焦“护绿”。乡村绿化是构建生态乡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农民扮靓家园,提高生活品质的体现。坚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突出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护绿保绿,涵养绿水青山。针对农村有的农民为了一己私利,偷摘果树、砍伐树枝、践踏绿地,护绿意识不强等现状,可以通过组建乡村绿植保护巡逻的自愿者队伍,加强对农村绿化保护常态化、长效化监管。还要从思想上对农民进行护绿宣传,通过潜移默化,形成人人护绿的好氛围。

    三是聚焦“用绿”。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挖掘乡村蕴含的巨大生态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土地长出“金元宝”、生态变成“摇钱树”、乡村成为“聚宝盆”。充分发挥乡村自然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经济业态,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持续扩大特色产业品牌效应,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生态产业化赋能乡村自然资本增值。

    做好绿色文章增加生态红利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的生态资源就是巨大的绿色宝库。要做好绿色发展的文章,增加生态红利,实现生态富民。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借力良好生态环境,打响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等方面的作用,以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二是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乡村的蔬果、茶叶、中药材、苗木花卉、木本油料等绿色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生态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生态绿色产品。注重生态资源的循环使用,大力推进“稻田养鱼(虾、蟹)”“林下养鸡”“粪-沼-电-肥-粮(菜、果)”模式,实现生态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探索推广乡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及空闲地等有效空间栽植经济苗木的模式,发展庭院经济,提高乡村生态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培育发展生态产业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生态产业”,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发展智慧农场、农村电商、定制服务、农业众筹等新业态。探索拉长乡村生态产业链条,催生培育乡村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乡村主播等新业态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民收入新增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重要的是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在这个过程中,生态振兴事关农民能否过上健康美好的幸福生活。从破解乡村污染难题到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再到精准发展生态产业的路径,让乡村生态振兴在“绿富同兴”上下功夫,让“增绿才能增收,固绿才能增收”的生态理念深入民心,最终呈现出一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宜居乡村图景。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理论教研室讲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