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星航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从延安出发,到人民中去,8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人民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用丰富的文艺形式,展现江山壮丽、人民豪迈的宏伟史诗,彰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优秀文艺作品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波澜壮阔的恢弘史诗。《讲话》是一盏明灯,始终照亮文艺工作者前进方向。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从延安出发,奔赴抗战前线,揭示民族精神,表现时代风貌,讴歌英雄人民,一大批代表“延安文艺”的作品应运而生。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荷花淀》,民族歌剧《白毛女》,民歌《东方红》《翻身道情》……80年来,这些打动人心的红色经典依然光芒四射。它穿越战火硝烟,传遍中华大地,为抗战发出怒吼,为人民抒写心声。始终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书,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辱使命,肩扛重任,文艺作品接地气、鼓士气。中国革命文艺的历史证明,“到唯一的最广大的最丰富的源泉中去”,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紧扣时代脉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大文艺工作者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始终追求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崇高精神。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军旅歌唱家王宏伟多年来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在《小二黑结婚》《雪白的鸽子》《长征》等多部优秀剧目中担纲主角,出演歌剧《运河谣》《长征》《半条红军被》。他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细刻,潜心打磨,通过艺术形式感染人、打动人……舞台不分大小,角色不分主次,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文艺作品就有了生命力,文艺工作者就有了用武之地,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紧扣时代脉搏,让优秀文艺作品像泉水奔涌而出。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民族新辉煌,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从延安出发,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描绘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电影《长津湖》、电视剧《山海情》、长篇小说《人世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谷文昌》……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作品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文艺就有生命力。近年来,一批优秀作品反映火热生活,直面现实题材,书写时代之美,彰显信仰之力,弘扬人间正道。歌舞剧《大地颂歌》讲述精准扶贫故事,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全景描写中国脱贫攻坚,话剧《人民至上》表现伟大抗疫精神。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人民中获取养分,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才能得到人民认可,成为经典作品。 紧扣时代脉搏,助推文艺鄂军向“高峰”迈进。荆楚大地山川秀丽,文艺土壤丰厚温润。湖北是源远流长的楚文化之乡,往事越千年,江山留胜迹。“悠悠武昌,在江之隈”“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不畏无知己,荆州甚爱才”。浩如烟海、脍炙人口的诗词吟诵湖北,灿烂历史、绚丽人文的风貌尽收眼底。 近年来,湖北文艺工作者扎根荆楚大地,倾听人民呼声,从白云黄鹤、壮美三峡、三国故都,从琴台觅知音、武当望玲珑、白帝醉放舟、江陵点将台,文艺工作者感受湖北的秀美、清澈、古老,努力汲取艺术养分,攀登文艺高峰,融入荆楚元素,深挖富矿,萃取题材,用心用情创作优秀作品。歌剧《天使日记》、话剧《张富清》、汉剧《黎明》、楚剧《大哥大嫂》、电影《古田军号》、图书《雪祭》、歌曲《武汉伢》等一批优秀作品主题鲜明,蕴含深刻,民族歌舞剧《古道茶人》描绘土家风情画卷,荆州花鼓戏《红荷》洋溢浓郁江汉平原特色,彰显湖北元素,受到普遍欢迎。电视剧《海棠依旧》、广播剧《今生无悔》等6部作品还获得第14届、15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湖北作家陈应松的长篇小说《天露湾》描写江汉平原农民脱贫致富的创业史,纪录片《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大型纪录片《武汉战疫》、广播剧《英雄的守护》、散文集《战“疫”书简》等,这些作品主题突出、刻画细腻、情感充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文艺必须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放歌,只有这样,文艺才有生命力,文艺工作者才有用武之地。 荆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荆州一直是长江中游的文化中心,是中国南方唯一连续不断进化至今的文化中心。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生生不息的荆州文化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元素。湘鄂西苏区等红色文化、荆州古城墙等历史文化、沙市近代工商业文化、刚柔并济的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汉滩小曲、挑担围鼓、松滋滚灯舞、跳三鼓、五虾闹鮎、三棒鼓、荆州花鼓戏、荆河戏……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荆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漫步荆州古城墙上、共享万寿宝塔夕阳余晖、徜徉沙市江堤舒适步道、观赏中山公园枝繁叶茂、品鉴江汉平原鲜美饮食,游览护城河畔通幽仙境,美丽荆州令人向往。荆州文艺工作者不负众望,精心打磨,一批优秀作品相继出台。“知荆州爱荆州兴荆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高潮迭起,激起600多万荆州人民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热情。《荆州日报》开设“赫赫楚史”专栏、《荆州成语故事》《传承创新楚韵荆州》系列视频、融媒体《楚国成语故事》系列、原创视频《高山流水》等作品反响强烈。一批经典歌曲、舞蹈、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脱颖而出,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微风细雨润无声,百花齐放春满园。80年前,中国革命文艺工作者从延安出发,奔赴抗日前线,中国的文学、艺术、文艺工作者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80年后的今天,中国文艺工作者不负时代,为人民放歌,传承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坚持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自觉,用心用情用功描绘新时代的壮美史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单位:沙市区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