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荆楚往事

读楚笔记⑧
必胜信念 楚人血液中充盈着战斗精神

    □张卫平

    “三年不出兵,死不从礼。”这是楚国一句非常有名的古话。意思是说,一个君王,如果在三年的时间里没有带兵出征打过胜仗,死后就不能用王礼安葬,更不够资格进入宗庙。对此,新锐史学家王伟先生认为,“这是祖先对楚人的督促和提醒:所有的富足都是暂时的,没有进取精神,迟早有一天会有灭国之灾”。

    据史书记载,楚康王即位后,康王元年的皋舟之战,楚军出师不利。第三年的湛阪之战,楚国军队又打败了。到了第五年,还没有率军出征打过胜仗的康王就有些坐不住了,他对令尹子庚说:“我在位至今已有五年了,却还没有率军出征过,国人说我掌管国家却不出师,恐怕将来我死后都不配用王礼安葬了,更不配享祭于祖庙。人们以为我贪图安逸,忘了先君的霸业!大夫,你快点帮我谋划谋划吧!”这个故事说明,楚人的血液之中充盈着杀气冲天、强悍无比的尚武精神。

    这,也许就是楚国为什么能够从逆境中强势崛起的秘密。在800多年的时间里,楚国在开疆拓土的征战中涌现了一大批勇武有为、冲锋在前的君王。据《左传》记载,前575年,楚、晋两国为争夺郑国而爆发了大战。楚共王在两军杀得难解难分之时,身先士卒,奋勇当先,靠前指挥,不料却被晋将吕锜一箭射中眼睛,共王毫不畏惧,奋力将箭从自己的眼睛里拔出,随即召来神箭手养由基令其射杀了吕锜。

    其实,在楚国建国前的300年时间里,《左传》中从来没有提到过“楚”字。直到前710年,《左传》中才第一次出现“楚”字——“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惧楚”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横空出世的楚,就是一只令“蔡侯、郑伯”胆寒的猛虎,刚一亮相就让中原诸国的国君慌了神。的确,春秋早期楚国国君熊渠为了拓展楚国的生存空间,一连发动了“三大战役”,西征庸国,东讨扬越,远伐鄂国。楚军“三战三捷,从而使‘出自幽谷’的楚人‘迁于乔木’,楚国也转弱为强,真正开始立足于诸侯之林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晚年楚武王的最好写照。熊通为了能增强楚国国力,提升楚军战斗力,将目标紧紧地盯住周王朝掌控的铜矿资源。为了夺得周朝掌控的铜矿资源,熊通敢于拿这个当时不知道比自己国力强多少倍的随国开刀。前706年,楚武王亲率大军讨伐随国。只是,令熊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伐随之战会如此的艰难。就如同今天的俄乌之战,一旦开战,往往就不会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第三次伐随时,武王已有70多岁,仍亲率大军出征,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老命。按照楚武王生前的安排,楚军将领严密地封锁了武王去世的消息。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像猛虎出山一样扑向随国。“虽然群龙无首,但楚武王给楚军留下的,是最宝贵的,必胜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让楚军更加势不可挡。”面对如此强悍的楚军,随国军队毫无招架之力,很快就败下阵来。楚军用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告慰了为国捐躯的楚武王。此役,“随人深切体会到楚人是不可战胜的,此后就心甘情愿地臣服楚国了”。

    楚人炽热与坚贞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楚人不停地“战斗、战斗”,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变得强大。楚国800多年的历史,就是在腥风血雨中征战与厮杀的历史。残酷的战争,让楚国的军队不断地变得更加强大。有学者说,正是在无畏的君王的带领下,楚人才杀开了一条血路,冲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比如,春秋时期的楚国16任君王中,就有13任楚王亲自带兵,征战在开疆扩土的第一线。世人都说,楚庄王在问鼎中原时如何的潇洒,但“庄王的称霸,很艰难”。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楚庄王“血战而霸,苦战而霸”。面对强者,敢于亮剑;面对生死,绝不后退。楚国正是在血与火的撕杀,成就了霸业。这,就是楚人在长期与外族不断厮杀搏斗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虎狼之性。

    总之,必胜的信念,在楚人的血液中奔腾、呐喊。由于楚国建国得来的实在太不容易,所以处于初创和上升期的楚王们都是枕戈待旦的。在没有实现“打回老家去”的终极目标之前,楚人需要通过不停地战斗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于是,楚人一刻也不敢松懈,他们要用战斗的胜利来向那些瞧不起楚人的中原人证明自己,他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保卫自己的国土,更要用自己流淌的鲜血去改写中国历史,书写楚国崛起的壮丽华章。

    在吴楚之战中,楚人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深远。在柏举之战中,楚国最高行政长官“莫敖大心”在身陷重围之时,表现出成仁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他大义凛然地说:“现在兵尽矢绝,楚国败亡之期已到,我将与敌人徒手搏斗,为楚国战死,能多扑杀一人,就不枉楚国社稷哺育了我。”说罢,带头只身冲入敌阵,在与吴军搏杀中壮烈牺牲。前506年,吴王阖闾率领吴军击败楚军,攻占了楚国都城。据史书记载,当吴国军队攻入郢都之后,守城的楚国士兵和市民自发组成“敢死队”,同吴兵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不但楚国的文武百官,就连平民百姓也都表现出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据说,就连王宫的婢女们也都人人手持武器,守卫着宫门。都城沦陷后,楚国民众人自为战,吓得吴王阖闾一夜之间竟然换了五次住处,生怕在睡梦里被楚人砍掉了脑壳。最后,众志成城的楚人终于与秦国援军一道,击退了猖狂一时的吴军。可见,“在楚国人民看来,保家、卫国、护王是他们的义务和职责。这份义务和职责,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表现得更加感人至深”。有资料表明,在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时,楚人战死无数,没有一个投敌献媚。当时,远离纪南城被流放的屈原在听到郢都沦陷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投江自尽。

    长期以来,楚人逐渐养成了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精神。正是由于“每一个楚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那是祖先传下来的,不畏苦难、奋勇向前的执念”。所以,楚先民才能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地图生存;才能在狭小的蛮荒之地里,用鲜血与生命杀出逆境,一步步走向强大,从而跻身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霸主地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