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伊雪 读了张泽雄诗集《用它的读音去注册》,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觉得他的每首诗都是陌生和个性的附着体。 诗集收录短诗241首,长诗3首,附录诗论1篇,诗集体现了诗人近20年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先看《用它的读音去注册》这首诗,基本写了他的一生,散淡、落寞,虽然“心有齿轮和转轴/胸有块垒、沟壑”,也只是空怀理想,“梦还在开始的地方”。这俗世如“混沌之月”,去掉污渍和毛边,仍能光滑浑圆,用清辉匝地的声音(读音)去注册,只是想更为长久地拥有纯粹、寂静的自己;甚至看到别处的一点月光,都能得到慰藉。随心随性,冷不丁地顾左右而言它,诗意在词与物的腾挪关照中达成。这首诗具有一种“超越尘世黑暗的品质”(布鲁姆)。 随心随性地抒写人生感悟、世事变迁,呈现纯粹、格调、品质、陌生、个性,再如《丛》《影子》《弥留》《多余论》《价值论》《句号》《听觉的梅》《汉江辞》《真人》《雪。或致毕加索》等等,几乎体现在他的全部诗歌之中。 异质,可以把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异质就是陌生与个性的复合体,是张泽雄对每一首好诗的基本艺术判断。 在《黑皮手套》里,诗歌的异质仍然来自于事物——黑皮手套本身,写黑皮手套闲置不用时状态,“冬天过完了/她的手抽走”“她的气味/和身体一起消失”,然后写到那种不舍,“我们掏空了黑暗,还想/把昨晚的夜色停在指尖”,这里藏有爱和情的纠缠,以至于分开了,“还可以/用一只手的形状,从身体的外面/与你厮守”,余音绕梁、又旷远寂静。在我的阅读视野里,还没有读到这样写黑皮手套,这样通过一双手套来写内心波澜的。它陌生得让我无助。 诗歌“不是对前人的继承,而是对前人的误读、修正和改造”(布鲁姆)。异质并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晦涩难懂,只是对一首好诗的基本判断。一首好诗,就像一个雨滴,经过破碎、摔打,才能悄无声息地滋润大地。这首不到130字短诗的背后隐藏了诗人自己复杂独特的内心体验。这样篇什很多,如《等月亮》《纸灯笼》《元音》《一口空井》《空蝉》《废弃的冷却塔》《工厂旧址》等等,俯拾即是。 《一张蛛网》,这首诗写了一张蛛网的编织以及蜘蛛的捕食过程。诗人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截取几个断片:“我们的视角从树上转移/脚边上,一个一米见方的深洞/看上去像口废井/里面早被暗河水掏空。似有光透出”“我惊异于一张蛛网/就织在洞口。”“很少见的捕食陷阱/网边两只静止的蜘蛛,俨然一对哨兵/在值勤、放哨,在等猎物。”通过想象叙述,奇妙地说出蜘蛛织网的过程:“它是/如何借助气流抛出了/第一根丝线,如何精确地计算出/圆的半径、圆心。”小虫子是怎么被引诱撞上蛛网的,原来“这么隐秘的洞口/难道里面透出的光/就是诱饵”,通过诗性叙述,抽丝剥茧,不断探索,还原了一张蛛网的编织与捕食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首诗的完成过程。 在叙述中生辉,而不是“未被擦亮就生锈”(丁尼生)。在整部诗集中张泽雄诗歌叙述无处不在、运用娴熟,在《兵马俑记》《雨中谒屈子祠》《在陆羽像前合影》《空房子》《水的边上》等尤其是带“记”字的篇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诗歌叙述完成就是一首诗的完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需要翘尾、拔高。这本诗集是近几年来我读到的诗集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娴熟的诗艺不着痕迹,纯净又陌生,旷达且余味悠长。 语言是诗歌的外衣也是内核。近些年张泽雄的诗歌,逐渐向日常和生活靠拢,向口语学习,与地脉接通的思想更具朝气与活力,作品日臻成熟,在进一步彰显自己的风格特色。 《尕海:高原的心坎》中,尕海是高原上的海子,天幕拉开的时候,海天融为一体,自然“高处的穹顶突然终止、消失”,而湖面静止,“没有一条船可以救赎”“在一面镜子里安静下来”“不易察觉的起伏/被一段经文默诵”。低处的天空,“它们在别处遗失的词根/随一朵朵流云/反复迁徙、印证”,而此刻“一阵凉风,被我们的内心转移”。尕海边上,黑鹳、红脚鹬这些细腿长喙的水鸟,“像是携带了卷尺、经纬仪,在测量/尕海的弧度与胸襟”。形象、富有张力和韧性的诗性语言,将一幅高原尕海的画卷徐徐展开,诗与景物的美悄然落入读者的心坎。 再如《樱花落》,这首写樱花凋落的诗是一首类口语诗,才10行。单句看都很平常、明白,但它们组成一首诗后就意味无穷、陌生感十足。樱花花期短暂,就十来天,“去年的风”一来,“火焰一起”“三月又要被一朵花收走”“葬花的人还没有出门”花就谢了,花开花谢都只有一瞬,带来人生喟叹:“人这一生,需要放弃多少瞬间/才能抵达/我已准备好足够的盘缠。”即便口语也韵味无穷。 《用它的读音去注册》这本书,无论是诗歌语言、所涉内容,还是作品本身的技术格调、思想艺术品质等,都有一定的学习、探讨价值。面对诗人如此广博深厚的著作,我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读、来领悟、来学习! 勤奋、敏锐和异质,是诗歌最好的抵达,就像张泽雄诗集的名字,陌生而独特——用它的读音去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