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综合新闻

用辛勤汗水浇灌丰收的希望

    □张林杨威

    头顶烈日,沿着荆州区弥市镇弥市村陈氏干渠检查渗流、统计数据,一圈巡查下来往往得花1个多小时,王中华与同事们衣衫早已湿透。连日来,护送灌溉用水安全抵达田间地头,成为王中华他们的日常。

    王中华是弥市镇水利站站长,站内还有5名同事。7月7日出梅以来,弥市镇近5万亩农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为保障全镇抗旱灌溉用水,8月2日,弥市镇水利站启动竹林子泵站、南街泵站,马力全开从长江、虎渡河电提引水。

    竹林子泵站的机泵室里,引水机轰鸣运作,时不时传来“嘀……嘀……”的故障声。机器运作带来的室内温度近40摄氏度,不到1分钟便令人汗流浃背,他们一次要待上5分钟以上。

    “电提引水的机泵电力设施要24小时值守,每小时查看、登记一次,电力不能熄火、引水不能断。”王中华说,自开启电提引水以来,专班6人以泵站为家,轮流值守。泵坏了,修泵;沟堵了,清障除杂,一刻不敢大意,确保庄稼“喝”上及时水。

    “太阳这么大,稻子会干死的。”8月6日上午,弥市镇谢家垸村村民罗正民向上级反映田里的旱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收到消息后,王中华戴上草帽迅速出门查看情况。

    “再晚一点,稻谷都要枯了。”急忙赶来的王中华轻轻扒开稻谷,用手测量着水田湿度,头上的汗珠一滴一滴落在稻穗上。另一边,同事们打开大渠与斗渠的涵闸,把水引入谢家垸村内。

    “水来了!水来了!”谢家垸村中心灌溉泵站抽出白花花的水汇入各个斗渠中,农户纷纷从自家提出抽水泵抽水灌溉。看着稻田“大口喝水”,罗正民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高温下,查看田间灌水情况回来,来不及抹干脸上的汗珠,王中华赶紧和同事算“水账”,“各村供水如何分配?如何解决群众的用水纠纷?”王中华说,这每一项工作都要算清楚,保障每村每户都有水可灌,确保有限的水资源“细水长流”。

    目前,弥市镇采取沿1条渠供水,分3个供水片,约4天一轮换的办法,因地制宜,科学调度,合理分配,全力保障农业灌溉。

    看着汩汩清流奔涌而出,一路流向田间地头……热浪下,排灌小分队一直坚守在泵站、农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