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悠悠红苕情

    □董川北

    在江汉平原,人们把红薯称之为红苕。大概缘于红苕长得不甚好看,在方言中,又将“苕”隐喻为蠢、笨之意。但是,不可否认,其貌不扬的红苕,现在却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多年前初进城时,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就找了块荒地,开辟出一大片菜园来。园子里绿意盎然,瓜果飘香。乡下老家有个风俗,逢年过节喜欢做蟠龙菜,这道菜需要大量红苕粉,所以父亲在园子里种得最多的,自然就是这红苕了。

    红苕像谦谦君子,它没有稻穗、麦穗那耀眼的金黄,没有玉米、高粱的高俊和挺拔,它只是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精华深深地埋在地下。“青青一根蔓,牵出一窝瓜。”红苕也从不计较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不去要多少水分和肥料,更是对气候、温度没有过高的要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苕在各种自然条件下都能茁壮生长,是最泼辣、最高效、最不让农人失望的作物。

    前年的国庆小长假,秋风已经些许萧瑟,正值红苕成熟期。父亲找出镰刀、镢头、箩筐等工具,率领全家老少,下楼到菜园扒红苕。父亲拨开密麻缠绕的藤枝,赫然看到硕大的红苕已将土地撑到龟裂。“今年的产量肯定不低。”父亲念叨一句,欣喜地笑了。我和母亲挥起镰刀割藤蔓,父亲用镢头开挖。本来安排孩子们在后面捡红苕,但猴急的他们,更喜欢像拔萝卜一样,拽着藤蔓用力去扯,或圆或长的红苕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孩子们看到红苕,显得无比兴奋,忙不迭地蹲下身子抢起来。见到大个的红苕,往往还会兴奋得大喊大叫,好像捡到了金元宝,高高举过头顶,向众人宣布:“这个是我的,你们谁都不准吃……”

    我与母亲并排劳作,母亲向我讲述起她小时候关于红苕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母亲家里穷,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红苕作为家里的主粮,也是极其珍贵的。早上喝完一碗能照见人影的稀饭,往兜里装上一只蒸红苕,就急匆匆地往学校跑。母亲一边听课,肚子一边不听话地咕咕乱叫。终于熬到下课铃响,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所有同学敲着搪瓷碗一溜烟地冲出教室。学校食堂五分钱的白米饭在等着家里条件好的同学,家里穷的同学,则买两分钱的窝窝头。这时,母亲像做贼一样,起身探头看看窗外,发现全班早没了人影,母亲小心翼翼地从兜里掏出那只冰凉的蒸红苕,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哪怕红苕皮不小心掉了一小块在地上,母亲也会立刻捡起来,吹一吹,毫不犹豫塞进嘴里……

    历经苦难的母亲感叹一句:“还是要感谢这红苕的,它是我的救命粮。”我听得唏嘘不已,问母亲那是多大的事情,母亲看看旁边幸福的孙字辈:“比他们大不了几岁……”

    夕阳西沉,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脸上泛着金光,汗津津的额头黏着头发,却干得兴奋不已,大概从来没有一种劳动能让他们如此卖力。人多力量大,几百斤红苕,两个小时就全扒完了。

    作为对辛苦付出劳动的孩子们的奖励,我决定手把手教他们烤红苕。小鬼们顿时欢呼雀跃,争着找砖头,抢着拾柴火。在空旷的地上,用几块砖头垒成一座“窑”,然后在窑内点上柴火,待明火烧尽,挑选一些身材苗条的红苕,扔进窑里。只需半小时,红苕的香气就氤氲开来。约摸熟透的时间到了,扒开柴灰,孩子们你争我抢,拿起烫手的红苕,忽用右手,忽改左手,烫得个个呼呼直叫,但就是不肯放下……我将红苕从中间掰开,瓤黄灿灿,浓香四溢,嚼在嘴里,香甜绵软,唇齿香盈。孩子们一阵狼吞虎咽后,个个吃得嘴唇乌黑。

    “想不到,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啊!”“为什么比街上卖的还要香?”

    “因为人家是煤炭烤的,我们是柴火煨熟的。”

    看着他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纷纷,我想,对于十来岁的孩子,第一次烤红苕的经历,大概会永远铭记于心吧!

    在我自己与他们年龄相仿的时候,家里每过十天半个月,父亲就会去汉江边买鱼回来改善伙食。大多时候是花鲢、鳊鱼,偶尔会是黄鮕、翘嘴刁。但无论哪种鱼,煮鱼的配菜,永远都是红苕梗。

    我母亲的厨艺绝佳,乡亲们红喜事办酒席时,母亲经常会被邀请去掌勺。所以,母亲做的苕梗煮鱼,更是堪称一绝。红苕藤的叶柄捋来一大把,去叶剐皮待用。鱼煎得两面金黄以后,母亲会从家里那坛已经有几十年泡龄的酸菜坛里,捞出萝卜、嫩姜出来,切丝,与红苕梗一块烹煮出正宗的“酸菜鱼”。有了这道酸菜苕梗煮鱼,我肯定会比平时多吃一大碗饭。

    前年,爱人诞下二宝以后,看着镜子里臃肿的身材,整天愁云惨淡,唉声叹气。后来,她不知道在哪里听来偏方,说红苕能减肥,于是就开始了红苕宴。早上是红苕稀饭,中午是电烤红苕就青菜,晚上是蒸红苕。周末“改善伙食”,做红苕糯米饼、拔丝红苕……别说,效果奇佳,坚持了不到两个月,爱人的身材迅速恢复到孕前。爱人感叹:这土里土气的红苕,秒杀了一切昂贵的减肥药!

    更意外的是,我闲来无事刷抖音,居然看到有云南的网红在带货卖红苕!我再一查百度,网红没吹牛,红苕还真有排毒、抗衰老、软化血管、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这如中国农民一般质朴的红苕,乌鸡变凤凰,俨然已经成为最新滋补营养的新宠!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文字散见于《中国中学生报》《楚天都市报》《今晚报》《羊城晚报》《演讲与口才》《小小说选刊》等数百家报刊。有多篇作品入选全国中学生课外书籍及语文试卷阅读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