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专刊

乡村振兴石首在行动

    东升镇:

    力推多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通讯员杨建新吴悔

    今年来,东升镇以狠抓硬件建设、加快软件升级、争取政策支持为抓手,力促多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着力完善硬件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出台规模化经营扶持奖励政策,创新经营业主生产经营理念。二是坚持政策稳定、自愿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稳步推动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中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改造传统农业;三是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宗尧科技“绿泉香稻”的品牌知名度,加快申报上津湖野生红花莲藕和范兴垸食药两用中药材品牌商标,着力打造“绿色米”“规模禽”“生态鱼”“精品蔬”等地方农业特色品牌。四是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扶持农户种植玉竹、玄参、黄花、射干、葛根等中药材,提高农业的生态价值。五是加快搭建农村互联网和物流体系,助推鸣勇物流加速发展。

    加快完成软件升级。一是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园区建设工程,推进校区、产业园区、农村社区“三区融合”,促进技术、资金、应用、市场对接。整合大中型企业、院校各类科技资源,建立线上线下共享平台。二是坚持引育并重,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就业人员培训,改变农业单一发展态势。三是依靠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及产品安全生产周期的科技服务体系。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力落实各项农业发展优惠政策,争取国家相应补贴,助力企业、个体工商户与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高陵镇:

    全面推进村级债务化债工作

    □通讯员田涛李尔康

    高陵镇按照“摸清旧债、严控新债、落实责任、分类处置、逐步化解”的总体思路,化存量,控增量,全面推进村级债务化债工作。今年1至4月,该镇累计化解村级债务688.65万元,化债进度达到

    52.67%。

    该镇根据各村负债面广、负债额大、债权清收难、集体经济薄弱、资源少的现实,科学制订有效化债的措施,实施效果明显。

    一是摸清家底,做到“化债有数”。该镇严格按照“五道程序”进行村级债务清理锁定,成立清理锁定工作小组,对村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彻底清查;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对清查结果逐笔核对、逐项审查;聘请会计中介机构对各村账内账外固定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等进行再次复核后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对清理锁定情况进行确认;将锁定债务数据录入湖北省化解村级债务进度系统,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按期销号。通过清理锁定全镇村级债权总额为903.85万元,债务总额为1303.77万元,村平108.64万元。负债10至50万元的村1个,负债50至100万元的6个,负债100至500万元的村5个。

    二是多措并举,做到“化债有方”。该镇紧紧依靠群众,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化债途径与办法,积极稳妥地化解部分村级债务。根据债权对象和性质,分别采取经济、行政或法律手段进行清收14.85万元,利用债权人核减化债133.18万元,核销虚(空)账债权化债203.24万元,同时针对村组集体拥有的林地、河滩、以及“四荒”资源,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资产化债40.62万元。

    三是强化督办,做到“化债有力”。该镇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专班碰头会,梳理化债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对疑点、难点问题逐一集中会诊,形成统一可行的化解方案后,再下村指导督办,确保每一个化债的疑难杂症案例都能得到及时的依法依规处置。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每月开展一次工作调度,对各村化债进度进行月汇总、月通报,积极引导各村相互交流化债经验与心得,并对工作进度滞后的村进行跟踪督办,确保化债进度。目前,该镇红阳村、高陵岗村已率先实现债务清零。

    调关镇:

    探索农业联合体“做”出一袋好米卖全国

    □通讯员徐妍慧徐雅倩

    调关镇充分发挥优质稻米主产区优势,实施土地规模流转,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成立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农业联合体的形式将一袋优质大米卖到全国各地,带动村民种好稻、出好米、卖好价、得实惠。

    调关镇地理环境优越,水系发达,出产的大米以米粒细长、晶莹玉润、天然清香闻名,具有营养丰富、香软可口等特点,因受制于没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好米卖不出好价钱。为破解这一难题,该镇党委、政府重点培育以湖北丰穗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推广“公司+协会+基地+科技+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产、购、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使农户和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企双赢。

    调关镇的丰穗农业有限公司,有着完整的稻谷烘干、输送、清理、除尘、储存和大米加工、包装等加工流程,且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丰穗农业公司加工设备先进,一条大米加工生产线只需要1个工人照看,有着较为明显的低成本优势,生产效率比较高。该公司加工的大米销往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每年的大米销售量达到1.5万吨至2万吨。

    为了扩大产业规模,调关镇帮助丰穗农业在武显庙等村流转土地5000余亩,建设水稻种植基地,并成立石首市庆武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由合作社统一供种给农户种植并负责回收稻谷加工,解决了老百姓卖粮难问题。实施订单农业并推广高产优质稻种后,庆武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增产稻谷3000多吨,增收100多万元,带动社员户均增收800元左右。

    该镇积极探索以农民生产为主体、以合作社订单为依托、以龙头加工企业为销售平台的农业联合体模式,激活了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了农民有效增收,目前这种生产经营模式正在逐步完善,然后将在全镇范围内复制推广。

    高基庙镇百子庵村:

    “五彩五共”推动绿色发展

    □通讯员李倩陈子蕾

    高基庙镇百子庵村,位于黄莲湖畔,版土面积5.2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1个怡雅新区,村民2790人、党员62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过40万元。

    近年来,百子庵村党总支部秉持“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理念,顺应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凝聚“五员一体”(党员基地负责人+党员合作社代表+党员科学家+党员试验站长+党员中心户)红色力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实践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共同缔造新路径,推创“五彩缤纷”党建,助跑乡村振兴,谱写美丽宜居乡村新画卷,先后获得湖北省卫生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荆州市生态文明村、荆州市平安法治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红色阵地,凝聚决策共谋动力。延展组织功能,严密架构机制,弘扬村规民约,推乡振促进会,建干群议事站,设塆组微网格,强化基层治理功能。

    绿色生态,提升发展共建能力。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扮靓村庄环境,拓规生态廊道,立体工程治理,益彰村产村景,造城市新享地,塑造片带活力,筑就共同缔造“同心圆”。

    蓝色治理,增添建设共管活力。建设科技农业,村民协商共管,积分制提乡风,树楷模优氛围,志愿扶聚风尚,干部提级联办,便民服务暖心,营造幸福家园。

    橙色服务,形成效果共评合力。开展“文明新风进农家”宣讲,“垃圾分类我先行”“清洁家园齐动手”“关爱他人伸援手”等系列活动,细化村民积分制管理,设立“红黑榜”公示栏,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金色产业,增强成果共享效力。唱响鸭蛙香稻,推进“村社合一”,领办“三个合作社”,规融农文旅工,创造集体经济。种植鸭蛙香稻3000多亩,创建虾稻、莲藕、藕带、香莲系列生态农业品牌,实现兴业富民,补齐设施短板,推动乡村振兴,缔造宜居和美乡村。

    团山寺镇长安村:

    “红心”引领发展“品牌”壮大产业

    □通讯员秦理成奉花

    长安村地处石首市团山寺镇西南端,现有耕地面积4515亩,村民2234人,党员74人,下设两个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3.82万元。

    长安村党总支实践“1+1+N”党建工作法。坚持一颗“红心”引领发展。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聚焦一个“品牌”壮大产业。推行“鸭蛙稻”生态循环农业,种植鸭蛙香稻4000多亩,围绕稻米健全产业链。带动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建设“富裕长安”,成立“三个合作社”,组建育秧、农机服务队,带动村民增收。建设“宜居长安”,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人才长安”,常态化举办农业技术、农机操作、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文明长安”,修建“三留守”活动阵地,坚持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建设“善治长安”,完善《村规民约》,构建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

    全省“农机闹春耕”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及现场观摩会、全省水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研讨观摩培训等在长安村举办,引进2亿元的有机肥厂投产长安,获得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湖北省卫生村、荆州旅游名村等荣誉,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确定为全国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