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荆州要闻

高墙内的“擎灯人”

    (上接第1版)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老董还挂念着手头的工作。”回忆起出事那天的情景,沙市区看守所民警曾波流泪说道。

    8月29日下午1时许,董志勇在监所处理工作时,不慎摔倒不起。

    值班员在监控中看到后大声呼救,曾波等人第一时间赶到董志勇身边发现,他后脑勺着地已昏迷不醒,大片血迹向周边蔓延。几分钟后,120急救车赶来。

    警笛呼啸,一路疾驰。急救室内,因脑干出血颅脑损伤,数名医生经过近10个小时的奋力抢救,最终未能挽留住他的生命。董志勇因公牺牲。

    噩耗传来,亲人、战友无不悲痛和惋惜。公安部政治部、公安部监管局、省公安厅相继发来唁电。

    “不论是当兵还是当警察,他早就做好牺牲的准备。”“他是因公牺牲,后事一切从简,不给组织添麻烦。”在董志勇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曾是军人的77岁老父亲轻抚灵柩,眼里噙满泪水,嘴唇不住颤抖,哽咽的话语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开路先锋 他是团队的“压舱石”

    “老董是‘老监管’,经历事多、责任心强、考虑得细,是监所安全的‘压舱石’。”沙市区看守所所长吴松说。

    2007年,董志勇从部队正营职干部转业到沙市区看守所。面对新的工作岗位,他从最基础的监管知识学起,这一干就是15年。他常说:“不管走到哪里,都必须要有工作热情,要有战斗精神!”

    董志勇借鉴部队队列训练标准,编写训练计划、方案、教材,将队列训练、内务管理等纳入每天“课程表”,从而实现内务“方块化”、人员行进“队形化”、出入中门“集体化”、站姿坐姿“军姿化”,让在押人员明白“学有制度、行有标准;讲方圆、讲规矩”。

    这一系列举措,使在押人员实现从“独立独行”到“听从指挥”、从“浑噩度日”到“规律生活”的转变。短短两个月时间,监室秩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这套延续了15年的制度,成为沙市区看守所最闪亮的名片。

    “从军营到警营,他从‘第一粒扣子’开始就扣得很正,有底线、守规矩,听党话、感党恩,当先锋,做模范。”该所教导员黎世勤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沙市区看守所实行最严格的全封闭式管理,董志勇请缨参加第一梯队进驻封闭监所。清晨,分发口罩、隔空喊话、定时消杀、错时送餐;白天,全程巡查、监测体温、稳定情绪、随时提醒、当面检查、收押送押;晚上,还要视频巡查和隔窗问话。

    从“14+14”到“7+7”,勤务模式的不断变化,短则两个月,长则数月。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董志勇始终像头“老黄牛”,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在这座高墙内,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过道、每一个角落,董志勇就像“擎灯人”一样,走到哪里就亮到哪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就是董志勇热爱公安监管事业奋斗终身的缩影。

    铁骨柔情 他是在押人员的“知心人”

    “自己杀了人,亲戚都躲我远远的。董警官和我非亲非故,不但没有看不起我,还苦口婆心教导我。他就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2019年10月,17岁的刘某因故意杀人被送至该所羁押。由于从小缺失家庭温暖,性格极端孤僻。入所后,刘某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在监室里多次与在押人员、管教人员发生冲突。该所安排董志勇担任其管教民警。

    董志勇详细了解刘某基本情况后,从其坎坷的成长经历入手,分析其走上犯罪道路的深层次原因。站在朋友的角度,董志勇多次与刘某推心置腹谈话,适时从人生哲理等方面引导刘某正视现实,承担法律后果。一次又一次的谈心,让刘某感受到董志勇的尊重、善意和温暖,逐渐转变心态,有什么想法都会第一时间和董志勇交流。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每名同事都能说出不少董志勇感化在押人员的故事:自掏腰包给在押人员购买衣物和生活用品,照顾肝癌晚期的在押人员长达4个月,让患有艾滋病的在押人员重燃生活希望……15年来,董志勇总结出“倾听、谈心、释法、引导、规劝、深挖”的谈心谈话“六步法”,累计完成2000多名在押人员的精准帮教工作,成为在押人员最信任的“知心大哥”。

    “他就像对待犯错的孩子一样对待在押人员。”所长吴松回忆,每年所里组织在押人员给管教民警测评打分时,董志勇一直都排第一,他不仅心细如发,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2008年8月,董志勇利用监侦手段破获隐藏在监所的案中案,抓获一名潜逃2年的命案逃犯,被评为全省监所十大精品案例,为沙市区看守所捧回“湖北省教育感化深挖犯罪先进基层监所”的奖牌。15年来,董志勇共向办案单位转递案件线索435条,协破涉嫌盗窃、抢劫等犯罪案件近百起,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60余人。

    “家里有什么困难能跟我说说吗?”不少在押人员都记得他这句暖心的“开场白”。“好好做人,不说再见。”不少出所人员也永远记得他的那句“告别语”。

    但这些话,再也听不到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