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荆楚往事

江陵的驿道和驿铺

    □顾崇翔

    驿道是封建帝王为传达政令与军事、交通及征纳贡赋的需要,以都城为中心联系各省、府、县的水陆干道。江陵自春秋时楚王建都至清末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一直是封王置府的战略要地,驿道四通八达。

    早在西周时,楚王熊渠封长子康句亶王于江陵,当时有北上楚都丹阳及周都镐京的官道。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设南郡,分郢,置江陵县。江陵是秦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郡治所,秦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各地的统治,在全国大修宽五十步的“驰道”,江陵通洛阳的故驿道被改成当时全国最重要的驰道之一,秦与江南诸郡县的陆路交通全赖这条驰道。秦始皇大修宫殿所用的楚蜀木材大都是经江陵驰道运去的。

    汉承秦制,江陵驰道更为完善,驰道附近开始设立“传舍”,供往来官员歇宿。

    晋至隋初,江陵是长江流域三大重镇之一,史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从晋安帝起至后梁肖铣,先后有四朝六代帝王以江陵为都,故江陵驿道有所发展。

    唐代,江陵曾一度是唐朝的“陪都”,称为“南都”,与“东都”洛阳齐名。这时,唐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开辟了连接全国的四条主要陆路驿道干线,其中之一就是由长安经襄阳到江陵,再去长沙经广西达交州的大通道。因而江陵的交通枢纽地位比过去更突出。

    宋到明清,由于明代的许多宗室王府都建在江陵城,清王朝时这里是全国驻扎八旗兵的九个将军府的所在地之一,故江陵的驿道建设不断完备。

    据清代《湖北通志》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时,从江陵城通往各地的驿道有:东去一百五十里到县龙湾司,又八十里达潜江县境;东去四百七十里经潜江至省城武昌;西去一千三百九十里经宜昌到四川;南去二百二十里经公安潺陵到湖南澧县;北去四百九十里到襄阳府;东北去二百七十里到安陆府;东南去九十里至郝穴,分路偏南一百里达石首,偏北一百四十里达监利;西去七百七十里至湖南达贵州、云南;西北去一百里至当阳。

    民国时期,江陵县公路大都沿着驿道方向修建。民国十年(1922年)修筑的襄沙公路,以及之后修建的主要干道大都如此。

    随着驿道的出现,驿铺、驿站应运而生。均起自周朝,兴于秦汉,极盛于元,衰于清末。驿道运输,自上而下都设有专门管理机构,朝廷有驿臣,下面有驿铺(或站、所、塘)。江陵和全国各地一样,驿道上设置驿铺、驿站,供朝廷传递政令、军事公文,运输官物及供往来官员休息、换马之用,每铺都配有一定数量的担任差役的铺兵人员。

    秦时,每驿站设立“亭长”,专司通信事宜,转运官物,接送朝廷来往官员等职责。

    汉时,每三十里置驿站一所,供来往官员停留,此外,还于驿道上设邮亭,置驿使,专司传递文书。

    唐时,江陵始设水驿,同时为各驿所配置驿田,备有车、马船,并派当役驿夫。开元年间,开始执行“驿券”制度,即凭朝廷官方发放的“驿券”,支应过往官员所需驿马、驿夫。

    到了宋代,每十里或二十里设驿铺一所,有驿卒传递文书。宋朝末年(南宋),江陵是西北边境重镇。由于战事频繁,在主要大道上设立了马递铺,专送军事公文和其它紧急公文。

    元代,江陵驿站和其它各地一样,称为“站赤”。“站赤”是驿使的蒙语译名,其作用:一是“通达边情,布宣号令”,这是首要任务,“未有重于此者”;二是“四方往来之使”及外出公干者、皇族行旅者有食宿之所;三是“纲运辎重物资”。站赤归通政院及中书兵部总管。

    明代,江陵的驿路管理趋向完备,有水驿、马驿和递运所又增设了“急递铺”,递送紧急公文。各驿站按额配备人夫、骡马车船,并措办廪张口粮。县置按地段编排站户,支应驿站费用钱粮、夫役用具,或随粮派充夫役,或随田编派马匹、车船。

    清承明制,驿路管理更为严密。江陵县设有八个驿站,按地段编排有:长沙递运所、荆南驿、荆南递运所、市驿镇、建平驿、带编监利白沙驿、协济孙黄驿、荆江所。后又增设丫角驿。“驿”,是陆路上的站;“递运所”,是设在江边的站,专管过江和水上的传递;荆江所主管抬运官员、运送官员行李及朝廷贡物等。八个驿站按额配置驿夫一百四十名,驿马一百零五匹,驿夫五十名,兽医二名,每年额支马夫、药饵、鞍屉等银共三千六百八十九两六钱六分一厘六毫。八个驿站以荆南驿为中心,“东送丫角庙九十里丫角驿,至潜江县九十里出境;南送公安县属之潺陵驿七十里出境;北送荆门州之建阳驿九十里出境;西送松滋县之涴市驿五十里出境。”清代对驿站传递规定也极严格,对朝廷和地方官府来往非紧急公文须每昼夜行三百里,每到一站,文牍接转,使用排单,须填写到达时日,加盖站印,严防迟误,以便查对。紧急公文,则须每昼夜行五百里至六百里,传递政令的铺兵骑上快马,帽上插着鸡毛标志,如现代接力赛跑一样,一站传一站,昼夜奔驰,所以有“鸡毛文书”,“急如星火”的说法。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8年),荆江大堤溃决,冲毁荆州城墙,乾隆皇帝在七月日连降十四道圣旨,查询情况,都是急如星火的“六百里传谕知之”速度,通过襄阳至江陵驿道紧急传递的。

    据光绪《续修江陵县志》载:除驿站外,县内还设有十七个铺司,专送一般性公文按地段依次分布为:府前铺,在县城,为总铺,是中心。东路——十五里至枣岗铺,再十五里至白水铺,再二十里至渚倪铺,再二十里至浆港铺,再三十里至潜江埫潭铺出境;南路——二十里至沙市铺,过江十五里至安市铺,分路西去三十五里至虎渡铺,再十五里至古墙铺,再十五里至松滋县史家铺出境;安市铺分路南去十里至小江铺,再十里至下寨铺,再十里至公安上灌铺出境;西路——有夹洲铺、三沅铺、新兴铺、新桥铺(距离不样,旧县志无记载);北路——十里至龙陂铺,再十里至荆门枣林铺出境;十七个铺司按额置铺兵八十一名,年支银二百零九两九钱八厘。另外,光绪年间又增设东南路:府前铺出南门十五里到沙市竹架子,再四十五里至观音寺,再六十里至郝穴,再十六里至拖茅埠,再三十里至监利堤头出境。

    清末,全国推行邮政,设邮传部,驿站制度废除,江陵的驿运也随之解体。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