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第015版:文学副刊

监利的小精灵

    □安频

    我们监利有些地方,杂树芜草特别多。在这少人的地方,倘使你夜间经过,便会听到刺耳凄厉的哀鸣,让你毛骨悚然。那么,声音是由谁发出的呢?它,就是猫头鹰!

    我国古籍很早就有关于它的记载。譬如:《毛诗》称之为“流离”。清人陆玑《花草鸟兽注疏》云:“流离,枭也。”枭就是今人所谓“猫头鹰”。《尔雅》谓之“土枭”。《周礼》郑康成注谓之“天鸟”。《汉书》谓之“鵩鸟”。《埤雅》谓之“画鸟”。《本草纲目》谓之“春哥儿”。其它的别名还有鸱(李时珍氏认为它的得名与它的叫声有关,猫头鹰的叫声类似“鸱”音)、训狐、山鸮、幸狐、车载板、夜猫子、猫王鸟、逐魂鸟等等。由于它的头部类似猫,头骨宽大,腿较短,从而古人又谓之“猫头鹰”(出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

    猫头鹰属于鸟类,羽毛稠密松软,一般呈淡褐色,散缀白斑,头部有角状的羽毛;眼睛又大又圆,四周羽毛呈放射状,形成“面盘”。猫头鹰是夜行鸟类,习惯在黄昏或者深夜活动,飞行时悄无声息。它的爪和嘴呈弯曲钩状,并且锐利。猫头鹰不仅捕食老鼠,间或亦啮咬小鸟(譬如麻雀)、昆虫等等。

    虽然如此,古人亦厌恶它。皇汉的许叔重氏《说文》云:“枭,不孝鸟也。”猫头鹰被定性为恶逆之鸟。《感应经》云:“鸱枭食母眼睛,乃能飞。”如此可怕的事情,难不成真的是猫头鹰干的?猫头鹰是冷血的猛禽,由于嗜血的天性或者事物的匮乏,也许会做这种在人类看来大逆不道的事。

    《神龙本草经》却道:“鸮目吞之,令人夜中见物。”不过,明代的李时珍氏在《本草纲目》中没有采用这种说法,或许由于记载并不真切罢。皇宋的陈正敏氏《遁斋闲览》云:“余尝偶居北阿镇小寺,寺后乔木数株,有鸮巢其上。凡生八九子,子大能飞,身皆与母等,求食益急,母势不能供,即避伏荆棘间。群子噪逐不已。母知必不能逃,乃仰身披翅而卧,任众子啄食至尽,乃散去。就视惟毛嘴存焉。”小猫头鹰们太残忍了,竟然如此对待母亲!

    《汉官仪》云:“夏至,赐百官鸮羹,欲绝其类也。夏至,微阴始起育万物。鸮害其母,故以此日杀之。”古人深谋远虑呀。历代封建统治者标榜“孝治天下”,这样不符合人间伦理的鸟自然是他们要批判、消灭的对象。统治者搞臭猫头鹰,正是想警示一切臣民,切莫不忠不孝,不然,等待你们的将是“铁与血”。《遁斋闲览》又云:“以其食母不孝,故古人赐鸮羹。”《文献通考》上说:“猫头鹰羹很滑美,可以做羹。”《本草拾遗》上道:“主治鼠瘘。”《本草纲目》上说:“主治风痫,噎食。”《医林纂要》上说:“壮筋骨,治头眩。”可见猫头鹰肉还是治疗怪病的良药呢(东晋王右军很喜欢喝鸮羹,但是不晓得是不是为了治病)。奇怪的是《周礼》上有一类人是专门掀翻夭鸟之巢的,其中包括猫头鹰的鸟巢。这说明,周代的先民亦认为猫头鹰不吉利。

    汉代贾谊谪受长沙,一次,猫头鹰飞进了他家里,因此非常哀伤愤懑,最后竟然忧郁过度而死。当时,那里的风俗是厌烦猫头鹰的。一旦进入谁家,谁家便会有灾难。《广雅》云:“江东呼为怪鸟。闻之多祸人,恶之掩塞耳矣。”《广雅》说得神乎其神。难道连听见猫头鹰的叫声,便会有飞来横祸么?

    历代的文人颂扬它的几乎没有,讥讽它的倒不少。唐人韩昌黎《射训狐诗》云:“有鸟夜飞名训狐,矜凶挟狡誇自呼。乘时阴黑止我屋,声势慷慨非常粗。安然大唤谁畏忌,造作百怪非无须……”敌视之意一目了然。

    唐人苏拯《鸱鸮诗》云:“为害未为害,其如污物类。良木不得栖,清波不得戏。曾戏水堪疑,曾栖树堪弃。天不歼尔类,与夫恶相济……。”苏氏连猫头鹰饮过的水、栖息过的树木,都嫌弃。宋人梅宛陵氏《训狐诗》云:“黄昏月黑妖鸟鸣,尨然钝质粗豪声。吉凶自异立屋角,潜事嘴吻欲我惊……”梅氏开题便詈道,它是妖鸟。

    其实,猫头鹰做过好事。《元史》云:“察罕尝行困,藉草而寝。鸮鸣其旁,心恶之,掷靴击之,有蛇自靴中坠。归以其事闻。第曰:‘是禽人所恶者,在尔则为喜神。宜诫子孙,勿杀其类。’”因为它救了权臣察罕,所以元帝告诫“官二代”,不要恣意屠戮猫头鹰。然而这仅有的一件事,无法改变大多数人讨厌猫头鹰的现状。

    人们的讨厌,被文学家保留到了古汉语里。譬如:枭首(古人抓住猫头鹰,经常倒挂到树上,以恐吓其它的鸟类,因此“鸟”字加“木”字组成了“枭”。旧时代的刑罚:把犯人砍头并悬挂起来,亦称枭首)、枭雄(强横而有野心的人)、鸮音(鸮鸟的恶声,比喻坏人的恶习)、鸮鸟生翼(鸮鸟不孝,母亲抚育它长大,它却啄了母亲的眼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鸮张(鸮鸟张翼,比喻猖狂)、鸮王(鸮鸟之王,比喻凶悍专横的统治者)等等。

    啄木鸟

    在我们监利,只要有树林的地方,便有啄木鸟。

    啄木鸟很像雀,只是嘴很长,体格有大有小,羽毛有褐有斑。常见者上部青色,下部淡绿色。《本草集解》云:“褐者是雌,斑者是雄。”呵,辨别雄雌,看颜色就可以了。

    《尔雅》谓之“斲木”。“斲”是古字,后人更为“斫”——斫木。《博物志》作“啄木”。啄木鸟头顶毳毛鲜红,王元之诗云:“淮南啄木大如鸦,顶似仙鹤堆丹砂。”因此有人谓之“火老鸦”。

    啄木鸟脚短,趾端有锐利的爪,善于抓住树木,牢牢地立在垂直或者倾斜的树干上;嘴巴又尖又硬又直(古人云:“嘴长数寸劲如铁”),可以轻易啄开木皮。啄木鸟的尾巴坚硬可以支到树干上。啄木鸟的舌头长约12厘米。

    李时珍氏云:“其端有针刺,啄得蠹,以舌钩出食之。”想不到啄木鸟还有绝招呀。啄木鸟一般在枯木的洞中筑巢。皇唐的朱庆馀氏《啄木鸟》云:“丁丁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肯归。终日与君出蠹害,莫嫌无事不频飞。”朱氏替啄木鸟“代言”,别嫌我吵,因为我在捉你们的树上的虫豸。

    啄木鸟啄食天牛、吉丁虫、透翅蛾等等蠹虫。据说,它每天可以捕食上千条呢。皇宋·司马迂叟氏《同圣民……投为此谢》云:“喙长爪短跃更上,丁丁取蠹何其多。”因此人们奉赠它——“森林医生”的光荣称号。皇明的刘子高氏《啄木鸟》云:“啄木鸟,嘴长翼短栖木杪。空山时时闻一声,木皮剥落非尔情。此鸟不肥莫弹射,木中有蠹无人识。”可以这样说,倘若世上没有了啄木鸟,那么很多树木将会绝种。我不是危言耸听——保护啄木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皇宋的李泰定《世以啄木为珍禽,其声至入乐府。而海南一种,形小而声淫。每四五月间飞鸣如蛙蝈,至八九月见乃已。亦名啄木,繁声可恶。然琼人讹其声为骂秃禽。殆得其实,因为赋诗》云:“南海四五月,有鸟名啄木。飞鸣乱叶间,形眇声繁促。枝叶时瞥见,黑啄羽毛绿。雌雄相应和,生哺依老榖……”这样的鸟只是声音和啄木鸟相似,其实不是啄木鸟。

    汉的刘安《淮南鸿烈》云:“啄木愈龋,以类相摄也。”李东璧氏亦认为啄木鸟的肉可以疗治牙痛。幸而现今发明了医治龋齿的药物,故而啄木鸟免于一劫。

    鸥鸟

    《本草释名》云:“鸥者,浮水上轻漾,如沤也。”沤就是海面的气泡。古人认为远远看去,海鸥宛如海面的气泡,故名“沤”,后加“鸟”去“水”旁,更为“鸥”。亦有人认为,海鸥发出“欧——,欧——”的声音,因此人们模仿它的声音造出了“鸥”字。这也说得通。

    由于鸥鸟捕鱼时,很凶猛,因此《说文》叫它“水枭”。《仓颉解诂》谓之“鷖”。唐人杜子美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沙鸥是生活在长江沙滩上的鸥鸟,又名江鸥。古代湖北江夏人讹称为“江鹅”。生活在海边的叫海鸥。还有一种鸥鸟随潮往来,迎浪蔽日,叫做“信凫”。《南越志》解释了为什么叫它“信凫”的缘由。《南越志》云:“海鸥随潮上下,常以三月风至,乃还洲屿,颇知风雨。若群飞至岸,必风。渡海者以此为候。”古代没有气象预报,怎么办?渔民把“信凫”当做了气象预报员。

    在中国南方的湖泊河流间,生活着形如白鸽或者小白鸡的鸥鸟。它们的嘴长,腿亦长,喜欢成群结队飞翔,有时遮天蔽日。它们的脚指间有蹼,擅长游泳,但是不会像鸬鹚一样潜水。它们除了捕鱼食用,还捕捉米虾、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等。明人高季迪《鸥捕鱼》云:“秋江水冷无人渡,群殴忍饥愁日暮。白头来往似渔翁,心思捕鱼江水中。眼明见鱼深出水,复恐鱼惊隐芦苇。须臾衔得上平沙,鳞鬣半吞犹见尾。江鱼食尽身不肥,平生求饱苦多饥。”这首诗说得鸥鸟好可伶呀。它们在芦苇丛中或者草堆上做巢,夏历三月产卵,一般有三四枚;蛋壳呈淡绿色,并且分布着浅褐色的斑点。

    《列子》云:“海上之人好鸥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好,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唐人李玉溪《太仓箴》评价道:“海翁忘机,鸥故不飞。海翁易虑,鸥乃飞去。”其实,李氏错了,海翁应改为“海上之人”。鸥鸟是怎么晓得那天“海上之人”要来捕捉它的?这倒是个谜呀。

    隋代的宦官刘继诠为了讨好隋炀帝,派人捉住了二十四只芙蓉(毛色宛如芙蓉)鸥,呈献给了他。隋炀帝十分高兴,把他们喂养到北海(宫苑名)上,并封为“碧海舍人”。一般的海鸥都是白色,色如芙蓉的到底还是少数。不晓得而今海边还有这芙蓉鸥鸟么?五代(后蜀)花蕊夫人《宫词》云:“内人追逐采莲时,惊起沙鸥两岸飞。兰棹把来齐拍水,并船相斗湿罗衣。”后蜀小朝廷还蛮会享受人生的乐趣。建造了荷塘,放些鸥鸟进去,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鹅

    一般的鹅头很大,嘴巴红色、扁阔,前额突出,脖子很长,体格宽大,羽毛皓白,尾巴很短、微翘,趾间有蹼。生物学家考证,人类在三四千年前就开始驯养鸿雁。它们正是中国鹅类的祖先。《本草集解》上说它吃蛇或者蚯蚓。其实,鹅很多时候吃的是青草、藻类以及稻谷等等。《禽经》上介绍,鹅见到鸭鸡等动物,便张开翅膀,“呃呃呃”地叫唤。若是见了同类,便收拢翅膀。鹅还晓得谁是自己一类的道理。

    自古以来,歌咏鹅的诗篇不计其数。然而只有骆观光氏的《鹅》播于众口。《鹅》云:“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据说,这诗是骆氏幼小的时候随口吟出的。可见他是早慧的儿童。不足二十字的短诗,展示了憨态可掬的白鹅。

    《岭南异物志》上说:“邕州的人们收集鹅腹下的毳毛,然后缝进被子里,若在冬日,盖这被子,将会很暖和。”唐人柳子厚氏云:“鹅毛御腊缝山罽。”此之谓也。其实,鹅肉很好吃,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族、B族,多种氨基酸等等,还具有止咳化痰、解除铅毒、利五脏等等的药理作用。南朝鲍明远氏在《野鹅赋》中讥刺道:“无青雀之衔命,乏赤雁之嘉祥。空秽君之园池,徒惭君之稻梁。”鲍氏要求鹅具有政治上的功效。这分明是强加给动物的责任。

    明人李东璧氏认为:“鹅名自呼。”因此叫它“鹅”。仔细一想,还是蛮有道理的。古代江东人叫它“舒雁”,因为它“似雁而舒迟”。鹅很重,飞翔起来很迟缓,故名。宋人陶谷《清异录》谓之“兀地奴”,因为它“步行蹒跚”。《洞冥记》谓之“舞日鹅”,因为它“每日出时,鼓翅而舞”。《南越志》上说:“某县的山上泉水,一些鹅每天站在泉水边引吭高歌。”于是土著谓之“泉鹅”。

    唐僖宗统治时期,官吏腐败,民不聊生,四处爆发农民起义,他竟然还有心斗鹅。据《旧唐书·田令孜传》讲,唐僖宗经常到兴庆池同诸侯王斗鹅,最后导致“一鹅值十万钱”。黄巢氏带军攻打长安,或许就因为不满于他的“全无心肝”罢。

    《晋书》上说:“王右军看中了山阴一个道士喂养的鹅群。”道士提出:“只要你把《黄庭经》抄一遍,我便把鹅全给你。”王右军遵命,写完后,邀一群鹅回了家。这是书法史上何等清雅的故事呀。《仙传拾遗》记载了另一版本,山阴道士管霄霞道:“只要你抄一遍《黄庭经》,我便给一只红鹅你。”王右军遵命。然而回家的路上,红鹅逃脱了。红鹅虽然跑了,可是王右军爱鹅的典故进入了历代诗人的作品中。譬如李太白《送贺宾客归越》云:“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鱼虎

    一般来讲,翠鸟的背部是翠绿色或者浅蓝绿色,腹部是黄褐色,翅膀黑中带青;亦有毛色斑白的翠鸟。它的嘴巴既粗直又尖长,腿很短却是红色的。翠鸟体型类似燕子,玲珑可爱。

    《本草集解》上称翠鸟为“鱼狗”。民国时期的徐仲可氏《清稗类钞》云:“翠鸟能在水面捕食小鱼,如猎狗然,故名。”诚然,翠鸟捕食小鱼的速度和凶狠,不啻于猎狗。宋人陆农师氏《埤雅》云:“鱼虎即翡翠之小者。一名鱼师。”师通“狮”。鱼师就是“鱼狮”。《本草纲目》谓之“鱼虎”。古人云:“狗虎师皆兽之啮物者。此鸟害鱼,故得此类命名。”翠鸟是鱼的克星,只有借用猛兽的名字才可以形容它的强悍。此外,它的别名还有譬如:天狗、水狗、翠碧鸟、钓鱼翁、金鸟仔、蓝翡翠、秦椒嘴等等。

    翠鸟的巢从来不会建造到树上,而是于堤岸下或者土崖壁上挖掘细长的隧道,一般长约半米,然后藏身在里面。翠鸟从来不会去衔稻草来垫窝,而是直接产卵到洞里。每窝产3-8枚,卵色纯白,发亮,间或缀以斑点。翠鸟夫妇共同孵化卵。

    由于翠鸟羽毛在太阳下熠熠生辉,而且经过很长时间亦不轻易褪色或者坏掉。因此这样的羽毛成为帝王、后妃服装和金冠的装饰品。东晋的郭景纯氏《翡翠赞》云:“羽不供用,肉不足宰。怀璧其罪,贾害以采。”郭氏认为,是优质羽毛害了它们的性命。蒙元的周草庭氏《真腊风土记》云:“翡翠其得也颇难。盖丛林中有池,池中有鱼。翡翠自林中飞出求鱼。番人以木叶蔽身而坐水滨,笼一雌以诱之,手持小网,伺其来则罩。有一日获三五只,有终日全不得者。”如此说来,捕捉翠鸟还是比较艰辛的。栖身在密林中,还得忍受蚊虫的啮咬、提防恶兽的窥视。

    翠鸟一般停留在近水的树枝或者小石头上,长时间观察水面(唐人陆鲁望氏云:“春水渐生鱼易得,不辞风雨坐多时”),伺机捕捉浮动到水面的小鱼虾。唐人钱仲文氏《衔鱼翠鸟》云:“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此诗把翠鸟的灵动全刻画出来了。然后将小鱼虾丢到干地上,待其死后,开始食用。宋人文与可氏云:“既饱且自嬉,翻身度回塘。飞鸣逐佳匹,相和音琅琅。”翠鸟若是吃饱了,还是很快活的。清代蒙古族妇女那逊兰保氏云:“天寒翠鸟噤无声。”的确,天气寒冷的时候,翠鸟很难捕捉到猎物。翠鸟被冻得发抖的样子是很可怜的。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中国著作权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