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晓婷 叶嘉莹是国学大家,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诗词的研究。有幸读到这本《美玉生烟》,书中叶嘉莹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李商隐坎坷的人生故事及诗歌进行了独到的解读。在两位大师跨越千年的互动中,我也得以窥见关于如何读诗的一点门道。 读诗,要透过表层看深意。李商隐写过不少爱情诗,大都风格秾丽,优美动人。不少人从词句中捕风捉影,对诗中女子的身份乱加猜测。叶嘉莹不这样认为,她从诗人内心真实的感情出发,发现李商隐很多爱情诗都有寄托和寓意。广为流传的《锦瑟》不是李商隐悼念亡妻之作,而是他在晚年回顾自己年轻时那些美好的志愿和理想,发现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晓梦,转瞬成空。《燕台四首》也不是他与柳枝之间的爱情故事,而是借女子写自己无穷尽的追寻。读诗,要先明白作者真正的处境和内心感受,才能对诗意做出正确的解读,否则就会与作者的本意背道而驰。 读诗,也要与诗人共情。叶嘉莹一生历经坎坷,饱经风霜。李商隐也是如此。10岁时,父亲客死他乡。为了安葬父亲,他“躬奉板舆,以引丹旐”;为了侍奉母亲,他“佣书贩舂”。叶嘉莹能够读懂李商隐的悲哀与苦痛,读到李商隐的“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时。她被诗人真挚的情感而感动,写下“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读到李商隐为了求生而被迫写的文字时,她也替李商隐悲哀,为其才华而叹惋。正是与诗人产生共鸣,知诗人之所知,感诗人之所感,才能把诗读进心里。 有时,叶嘉莹也用李商隐的诗来化解伤痛,治愈自己。李商隐写“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而叶嘉莹化用后写下“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她曾梦到残句“独陪明月看荷花”,醒后从李商隐的三首诗中分别摘出一句,组成一首完整的诗,一扫原诗中的悲哀与绝望。她真正做到了“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欲火凤凰生”。汲取诗词中的力量,方能破茧成蝶,从而达到超脱的人生境界。 叶嘉莹一生都与诗词打交道,是真正地读懂了诗人,读懂了自己;并且能以诗词为养料,滋养自己被命运打击的身心。我想,这才是诗词真正的力量,这才是读诗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