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专 题

重阳节的荆州传奇与习俗

    □张卫平

    楚令尹孙叔敖墓。

    落帽笑重阳,龙山共举觞。黄花香晚节,一醉又何妨?

    来吧,朋友!让我们在重阳时节追随古人的足迹,于秋高气爽之际,邀上三朋四友上八岭山登高望远,赏菊举觞。

    重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有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之称。农历九月初九,又名重九、九月九,因《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而在古代诗文中,诗人往往称九月初九为“九日”。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王缙的《九日作》……

    “登高是一种古老的活动。”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说,“起源于狩猎活动,后来演变为娱乐活动”。历史资料显示,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不过当时重阳的活动,都是在皇宫中进行,汉代时开始在民间流行,直到唐朝,重阳节才被正式定为节日。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古籍上记载了许多故事与传说。比如,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说,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嫁给平民为妻后,吐露出皇宫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之事。后来,民间竞相照此行事,逐渐形成这一习俗。而南朝梁人吴均之则在《续齐谐记》中讲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时汝南县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因此病故,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桓景便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并教给他降妖之术。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让他带上一包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回去登高避祸。于是,桓景于九月初九那天带着妻子儿女与乡亲父老,揣着茱萸叶,登上山顶,分喝菊花酒,以避瘟魔,他自己则用降妖青龙剑杀死了瘟魔。从此,就有了九月九登高避祸的习俗,并一直流传至今。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从王维的诗中了解到,古代的重阳节,有插茱萸之俗。茱萸,名“艾子”或“越椒”,是一种药用植物,古人把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常以此制作成囊佩戴。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在古时的荆州,这种习俗极为流行。至唐代,荆州民间不仅于重阳节插茱萸、佩茱萸囊,而且还将茱萸制作成茶来饮用。宋代诗人陆游在《荆州歌》中,写下了“沙头巷陌三千家,烟雨冥冥开橘花,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争饷茱萸茶”之诗。

    据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五则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这个故事,无疑是最荆州的故事了。东晋永和年间,西征大将军桓温镇守荆州,有一年重阳节,他登上荆州城西北15里处的龙山即现在的八岭山赏菊饮酒,备美酒佳肴和九黄饼宴请亲朋与幕僚。众人饮酒行令,兴致勃勃。席间,参军孟嘉的帽子突然被风吹落,却仍然尽情畅饮。待孟嘉离席净手时,桓温便让名士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孟嘉归席,挥毫作答,出口成章,其文辞之优美,令满座叹服。于是,“贵重近臣光绮席,笑怜从事落乌纱”传为佳话,落帽台也因此而得名。对此,荆州市民俗专家徐风诚的解读是,“荆州民间世代因袭,喜在重阳登山揽胜、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英、吃九黄饼”。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从唐代诗人元慎《菊花》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重阳时节江汉平原菊花怒放,清芳幽香,于是形成了荆州民间登高赏菊和盆栽菊花的历史习俗。据《沙市市志》记载,重阳节沙市文人诗家常到看花台、万寿塔、望江楼等处,登临赏菊吟诗。

    历代文人墨客到荆州游览时,纷纷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李白在游龙山时,饮酒观菊,触景生情,赋诗一首:“九月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后来,荆州人便将登高赏菊时食用的糕饼,命名为“九黄饼”,寓“九月菊花黄”之意。

    如今,九黄饼已成为荆州传统节令糕点,为荆州八珍之一。其选料讲究,皮薄馅多,多以面团包入糖和果料馅。饼皮两面掺配芝麻屑,馅心含有桃仁、玫瑰花、冬瓜条、香元李等果料蜜饯,经烤制而成。食用起来酥松爽口,外酥里软,有浓郁的冰糖和芝麻清香味。

    千百年来,重阳节时吃九黄饼成为最具荆州特色的习俗的。晋朝时,还出现了重阳糕,荆州人叫“饵”。在隋朝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中说:重阳“今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