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专 题

廉吏孙叔敖

    □王才宏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至前593年),楚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孙叔敖出生于郢都北,海子湖边白土里(今荆沙市荆州区纪南镇雨台山附近),祖父曾官拜楚成王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为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父亲任楚国司马。少年时,孙叔敖外出游玩,遇到了两头蛇,当时的风俗认为:看见两头蛇不吉利,遇此蛇者必死。孙叔敖担心此蛇还会被人遇上,为了不再让人看见这条蛇,他打死了它,并把它埋进土里。回到家,他向母亲诉说了这件事,他母亲说:“你为大家除了害,做了好事,是不会死的。”孙叔敖的品德受到族人的称赞。

    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在大臣虞邱子等人的荐举下,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孙叔敖当了令尹后,周围的人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正当他得意忘形的时候,一位穿着麻衣粗布的人问他:“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患,你知道吗?”孙叔敖连忙向老人请教。老人说:“一个人因地位尊貴而骄傲起来,百姓就会离开他;官做大了滥用职权,君主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还不知足,祸患就临头了。所以,你要记着:地位高了愈要谦虚,官职大了越要谨慎,俸禄优厚了更应廉洁。要是你牢牢记住这三条,必能使楚国大治。”孙叔敖再三向老人拜谢,并表示一定要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

    孙叔敖当政期间,悉心国事,努力做到以身作则,贤名远播四方。他注重农桑,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主持制定了楚国历法、节令,颁之于民,使百姓不违农时;他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渠疏河,修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期思陂水利工程;他倡导开发矿业,奖励冶炼铸铁,使楚国冶炼工艺达到当时第一流水平;他改进法令,执法严明,虞邱子家中的人犯了死罪,他照样依法处斩;他整肃军纪,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按军法进行训练和作战。在他的精心治理和辅助下,楚国国势日盛,出现了“家富人喜,优膽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繁荣景象,楚庄王因此而建立了雄居六国的霸业。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孙叔敖:“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后,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孙叔敖一心为国操劳,自己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当政期间,他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和家人囤积私产。楚庄王多次厚赏与他,但他都坚持不受,就连他随身带多年的玉,临终前,他也吩咐人将它捶碎,不把它留给子孙。孙叔敖去世后,他的儿子穷困潦倒,靠打柴度日。当时著名的伶人优孟见此情景,十分同情,专门用一年多的时间学扮孙叔敖生前的言谈举止。有一次楚庄王设宴,优孟穿着孙叔敖生前的衣冠,装扮成孙叔敖上前向庄王敬酒,楚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了,就要让优孟当令尹。优孟说:“楚国宰相没什么当头,孙叔敖这样尽忠廉洁,帮助大王建立了霸业,可他死后,儿子却贫困得连起码的生活也难以维持生计。”楚庄王立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要给他一块封地。孙叔敖的儿子遵照父亲生前的嘱咐,再三推辞,最后只要了一块贫瘠的四百户陵丘之地。

    孙叔敖显赫的政绩和他为政清廉的高洁作风受到后人的倍加推崇和赞扬。司马迁的《史记》把他列为“循吏第一”。清代诗人宗湄写诗盛赞道:“霸业亘千古,秦晋岂伯仲。令德在人间,至今犹歌颂,青冢似甘棠,岿然竖良栋,中有真衣冠,何用假优孟。”

    孙叔敖死后,归葬于家乡白土里,墓冢已无迹可循,在今沙市区中山公园内有孙叔敖的衣冠冢。墓冢背靠土丘,面向湖水,高大的墓家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楚令尹孙叔敖之墓”,供后人凭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