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灯 楚文字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不同的学者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下面我们试着结合相关字例,综合学者意见,提出一些肤浅认识,供大家参考。 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途径: 1.由商周文字而来。商周文字通常指甲骨文和商周时期金文。最早的楚文字,如《楚公家钟铭》,其书风即与商周时期的金文一脉相承。梁月娥《战国楚地出土文字与商代、西周文字关系初步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2020年),比较全面整理了战国楚地出土文字保留商代、西周文字的实例。例如“州、劳”二字(表1,字图下文字指该文出处),楚文字字形,明显与商周文字的构形相同或相近。楚文字究竟有多少字与商周文字形体有关,还有待考证。 此外,楚文字也保留了部分籀文字形。籀文,因《史籀篇》得名,相传该篇是由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编的一部字书,故把书中的文字称为籀文。据《汉书·艺文志》载,《史籀篇》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后亡佚。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收籀文225个。张传旭指出:“在我们考察的三千多个楚文字中,共发现与《说文》所收籀文相同的字27字。其中,与《说文》籀文完全一致的19字,稍异的8字。”(《楚文字形体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2.由他国文字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频繁,文字相互渗透,不足为奇(表3)。那些被楚臣服之国,受楚文化的影响,文字慢慢“楚化”,故出现了一些带有他国书风的楚系文字。如郭店简中的《唐虞之道》、《语丛》一至三、上博简中的《缁衣》等抄本,明显具有齐系文字的特点。还有清华简中的《保训》、《良臣》,其用笔与晋系文字风格极为相似。曾国位于晋、楚之间,后作为楚国附庸,故曾侯乙墓简的用笔结体和书写风格受晋、楚文字影响自不待言。其它如徐、陈、蔡、许、鄀、吴、越等国文字均有“楚化”倾向。 3.由自身创造而来。楚文字除了借鉴商周文字和他国文字,有很多文字是由楚人自已独创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们称之为“楚特有字”。如“郢、岁、沙、美、气”等形(表4),一看便知是楚文字。自身造字,它是楚人开拓创新,文化自信的一种充分体现。 4.由传抄讹变而来。毛笔出现之后,古代很多文书、典籍由刀笔吏或专门的抄手来完成。认字、写字师徒相授,难免会出现偏差或讹误。张峰《楚文字讹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对此进行了专门探讨。他将讹书分为错字和别字两类,并例举了“甲、亡、乍”“天和而”(表5)等15组常见的形近易讹字为证,说明传抄导致讹变的事实。 作者简介 潘灯:原名潘传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楚简书法研究院副院长,荆州市楚简书法研究会会长,国家专利“书法回田格”发明人。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荣获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湖北省最高文艺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