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荆楚往事

荆州长江大桥建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朱传荣 张良波

    2022年10月1日,是荆州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20周年纪念日。它的建成,结束了长江荆江荆沙段上无大桥的历史,贯通207国道,联通湘鄂两省,形成一条南北公路交通大动脉,还创造了长江建桥史上的多项纪录。大桥工程建设工期花时4年半,但跑立项到动工兴建竟达10年之久,背后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969年春,虽然组建了沙市汽渡,仍杯水车薪,等渡的车、人排成长蛇阵,汽车司机抱怨说:“要过沙市渡,先找旅社住;要过沙市江,必须带干粮。”靠过江营生的老百姓则说:“到了荆江边,等得火冒烟;要到对岸去,难于上青天!”

    这个“交通瓶颈”,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交通战备也急需建桥。1988年年底,沙市交通局的潘传义写了一篇近万言的《该是修筑沙市大桥的时候了》,文章在专业刊物发表,“一石冲开水底天”,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很快将筹建长江大桥纳入议事日程。

    当年参与大桥立项筹建工作的甘诗勤,今年已是85岁高龄。1989年8月,他刚上任市交通局局长,沙市建桥立项任务交到了他手中。他很快搭起了“闹台”,挂起了“荆沙长江大桥领导小组”牌子,甘任组长。据老人回忆:时任沙市市长的钱岱说,“钱是没有的,但桥一定要建的!”不久,荆州、沙市两边分别为建桥四处奔走,同年,湖北省军区“交通战备小组”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八五”重点国防公路、桥梁建设计划的报告》,荆沙两地也分别向省里递交了修建大桥的报告。

    长江上大型桥梁建设的立项,需要征求计划、交通、航道、水利、防汛、环保、城建等多个部门的意见,还要有资讯、评估、规划设计、勘测设计、工程技术单位的论证,编写《项目建议书》《可行报告》《工可报告》等,最后由国家计委和交通部门列入基本建设计划,这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跑立项,大家发扬“钉子精神”,见缝插针,“无孔不入”,找有关部门的科员、科长,一直找到副厅长、厅长、省长、省委书记,从省里跑到北京,找前任和在任的有关领导,一直找到国务院副总理。省计委、省交通厅分别向各级有关部门呈送了报告,省“四大家”和省顾委主要负责同志,关心过问大桥的筹备工作、进展情况。

    1992年6月10日,“湖北省荆沙长江公路大桥前期工作领导小组”终于正式成立,办公室设在沙市交通局。1994年3月1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立项;同年10月31日,正式合并成立荆沙市;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荆州市。

    为了解决建桥资金,多措并举,引外资贷款,市民自发捐款,自筹启动施工资金,1998年3月28日,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终于动工兴建。从筹备搭摊子,跑立项到动工兴建,是历经长达10年的“马拉松”。甘诗勤说,为建大桥立项,光跑北京都不下三、四十次,很多年的春节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

    甘诗勤反复强调,能立项得感谢两个人——湖北省原交通厅厅长、老红军秦忠和国家计委原副主任、老红军郭洪涛。

    曾经参加过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前苏联专家西宁,当时已经是92岁高龄,他两三次亲自到实地参与大桥的选址、踏勘与论证。提出4车道改6车道等许多技术上的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既保证工程质量又节省了资金。可惜的是,他回国3年后不幸去世,他的女儿遵照父亲遗嘱来到大桥建设工地,关注大桥的施工情况。

    当年参与建设施工的有三个单位:大桥北段湖北路桥、中段中港二航局、南段湖南路桥。建设施工中经历了1998年世纪特大洪水的考验,并克服了建桥地处江面宽、环境恶劣、水下地质条件复杂等难题,创造了建桥史上的多项纪录。

    今天,当我们远眺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桥,或从大桥上通过时,一定要铭记为大桥跑立项的先行者,勘测设计建设施工者,以及所有为大桥建设付出汗水和努力的人们。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