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汤祖军 高攀 延安精神是内涵最丰富、最具现实意义的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作风基础上,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这一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昂扬精神面貌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也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延安时期,党中央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注重生产劳动在特殊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作用。新时期的学校劳动教育,要从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价值观中树立与时俱进的劳动观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树立与时俱进的劳动观 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劳动正是奋斗的表现形式,辛勤的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五育”教育之一,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通过劳动教育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于劳动、自力更生的传统文化,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有利于扭转当前重知识、轻实践的不良风气,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赓续红色血脉的劳动魂 学校要搭建劳动创业平台,弘扬自力更生精神。延安精神正是在延安这个特定的创业平台,通过不断的劳动实践,自力更生,做出了改天换地的壮举。学校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在实践中搭建更多的劳动创业平台,为师生开拓基础资源、校本资源、特色资源、研学资源等,组织师生参加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科普实践、社会实践等,构建符合学校教学需求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教师要不忘理想信念,积极践行初心使命。延安精神作为激发劳动者积极劳动的一种精神动力,是支撑劳动者实现劳动创造的一种持久信念,教师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深挖延安精神中所包含的红色劳动文化,培养学生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敢于劳动创造的精神,突出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学生要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克服千难万苦、创造辉煌的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南泥湾精神”正是劳动创造的奇迹。作为新时期的学生,要从一代代革命者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养分,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滋养淬炼砥砺奋斗的决心。 培养开拓创新的劳动人 精心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程特点,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不同的更精细的教育目标。例如,对小学生而言,教师重点关注他们的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开设卫生清理、内务整理、物品归整、加工食品、手工制作、衣物洗涤、垃圾分类、种植养护、照顾家长等教育课程,让他们感受到从事劳动的乐趣和获得感,也能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小学生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对初中生而言,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通过内务整理、收拾书桌、清洁厕所、洗涤缝补、烹调烹饪、垃圾分类等课程,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的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 积极组织劳动教育实践。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明卫生值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校卫生环境的维护中来。通过参与值周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明白劳动的意义,收获自己在劳动中的成就感,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通过参与“延安精神进社区”“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小手拉大手”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等,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树立“大劳动观”,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 拓展社会资源辅助作用。推进劳动教育,学校、家庭必须密切配合,同时也应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拓展提供多样化的劳动体验和实践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参加田间劳作和烹饪课程、到红色研学基地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采摘、到工厂车间亲历工人劳动的艰辛、到社区参与送春联、包粽子等传统民俗活动,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劳动精神,培养劳动品质。 延安时期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推动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培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人才,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把握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用延安精神为指导,切实推进劳动教育,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作者单位:荆州市荆南中学) |